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信用新闻 > 正文
分享到:
    
专车黑白之争:央媒多次发文批评出租车的垄断
2015-01-15 11:06:49 来源: 新京报
 一场由“专车”引发的风波愈演愈烈。近日,沈阳、南京等地相继出现出租车因抗议“专车”而罢运的状况。

牌照监管下的“专车”黑白之争

从事件中听到了民声,感谢来自于中央媒体、各地媒体、专家对滴滴的支持和认可。非常感谢交通部对此的表态。非常感谢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在专车出现过程中采取的宽容。——滴滴打车营销副总裁朱平豆

有争议对行业肯定是好事。就像打车软件在去年的补贴大战一样,引发了行业探讨,有人说砸钱享受实惠很好,有人说两家公司疯了,今天看我们最终都做大了,用户的习惯也有所改变。——快的打车副总裁李敏

一场由“专车”引发的风波愈演愈烈。近日,沈阳、南京等地相继出现出租车因抗议“专车”而罢运的状况。

在事件背后,围绕“专车”是否合法、合理,各方不断发声。

1月8日,交通部首次点名“专车”,在要求“专车”遵循市场规则的同时,对“专车”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肯定。

与“高高在上”的交通部相比,牵涉具体事权的地方政府相对更为严厉。1月8日,广州市交委认定“专车”涉非法营运,将从严打击。此前,沈阳、天津、南京、淄博等多地已对“专车”进行整治甚至叫停。

1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提出“让专车服务撬动行业改革”。此前,人民日报、新华社已刊发多篇文章,指出租车行业管理存在垄断等问题。

专车公司正面临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是“黑车”混入了“专车”,导致不合规。另一方面,则是在牌照管制下,合规的车不够用,无法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

专车公司称“影响不大”

与此起彼伏的“出租车罢运”相伴的是,各地政府相继表态要整顿“专车”。

继上海交通委之后,近期北京、广州交通部门均已在“专车”是否“黑车”的问题上表态。

1月7日,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表示,私家车借助网络平台和手机软件预约租车,实际上就是提供出租车服务。而组织没有出租车运营资质的车辆参与出租运营全部属于违法。1月8日,广州市交委认定“专车”服务涉嫌非法营运,宣布将从严打击。

在此之前,国内沈阳、天津、南京、淄博等多地已对“专车”进行整治甚至叫停。

对于这样一场“专车”政策风波,卷入其中的几家企业均对记者表态“影响不大”。

“滴滴专车业务整体上没有受到影响,1月8日是地方政府关于叫停查处声音最激烈的一天,但当天晚上我们的业务量触及历史最高点。”滴滴打车营销副总裁朱平豆称。

朱平豆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有些查处是地方政府针对临近春节期间交通秩序整顿,并非单纯针对“专车”的行动,“实际上,我们看到整体上还都是‘只叫停,不执行’,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快的打车副总裁李敏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一号专车业务并未受到影响。因为从开始一号专车就选择了“相对负责任的做法”,与各个租赁公司在正规车辆上接入合作。

“目前各地方政府的一系列举动,对易到并没与什么直接影响,易到用车将在进一步约束自己及合作汽车租赁企业的基础上,与有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易到相关负责人称。

尽管几家专车公司的官方表态显得若无其事,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政策风向还是令专车司机接单时变得更为谨慎。

在北京交通部门将“专车”定性“黑车”的第二天,有乘客反映,在同样时间、地点呼叫专车,出现司机无人抢单的现象。有滴滴司机表示,尽量避免去机场、火车站等“高危”地点,对专车未来“观望看看”。

用“温情牌”应对危机

虽然专车公司纷纷表示“影响不大”,而实际上,面对政策带来的压力,专车公司均在采取各种措施应对。

在宣传上,专车公司不约而同打出了“温情牌”。

在1月8日的表态中,交通部首次对“专车”软件的积极作用进行肯定,称“专车”是新时期跨越出租汽车与汽车租赁传统界限的创新服务模式。

交通部的这番表态给正被多个地方政府“整顿”的“专车”公司带来了一点“温暖”。

滴滴专车表示,“交通部的发布会承认了专车合法”,快的“一号专车”也评价称:“交通部第一次公开表态承认专车合法,并鼓励创新。”

在交通部对“专车”表态后,滴滴专车、一号专车抓住这个时机相继发布长微博。

一号专车讲述了一位专车师傅接送孕妇的小故事,滴滴专车则提及了接送孩子上学、接送老人、代购送货等特殊服务。

此前,双方广告宣传片不约而同走的是感性、情怀路线,打动消费者内心柔弱的部分。滴滴专车的口号是“今天做好一点”,一号专车祭出了快的打车联合创始人赵冬当年创业奋斗时的片段,直接拍摄进视频中。

同时,一号专车在此前引起争议的安全问题上做文章。1月9日,一号专车宣布建立一期1亿元的“先行赔付”基金,用户今后在使用过程中,如果遇到需要保险赔偿的情况,可以先行赔付,背后支持的保险公司是中国平安(75.391.542.09%)。滴滴专车也表示,不仅每一辆车要求30万以上的保险,还会为每一个订单中因为司机产生的事故或损失准备了100万的理赔基金。

“确实有私家车混入”

“有没有运营牌照并非关键。关键是价格是否透明,服务是否标准,司机信息是否透明。”滴滴专车在“致广大用户的一封信”中称。

事实上,在专车是否违法这个问题上,引起最多争议的就是虽然专车软件是与租赁公司合作,为约车用户提供服务,但仍有一些私家车即所谓的“黑车”参与其中。

对于这一问题,滴滴专车和一号专车均表示有点冤。

李敏表示,快的在2013年12月就开始筹划专车业务,一直对政策极为看重,到2014年7月份正式上线后,还是坚持与租赁公司合作来规避风险。

“确实有一些租赁公司中混入了私家车,一号专车的把控是业内最为严格的。”李敏说。

滴滴专车也将存在私家车的责任指向了合作方租赁公司,“滴滴专车平台上从来没有允许过私家车存在,只跟具有运营资质的租赁公司合作。对于私家车混入的情况,我们会与租赁公司洽谈,努力找到解决方法。”朱平豆表示。

他还表示,暂时不会带来公司战略上的调整,会“一如既往去和各方做好合作”。

相比滴滴和快的,易到用车更为激进。易到用车干脆自己动手“建车队”。1月9日,易到用车宣布将从事汽车租赁业务,目前已为该业务的开展储备了80亿元的资金。

易到目前仍未透露租赁公司的细节,仅表示在打通轻资产的互联网技术平台、重资产的租车公司和金融业务之间的通道,建立起跨越驾驶服务、汽车租赁、约租车三个传统领域的创新模式。

牌照不足带来黑车问题

为何与租赁公司合作仍然会出现“私家车混入”这一问题?

李敏表示,根本问题是目前租赁牌照还是不够用。据李敏介绍,“对一个租赁公司来说拥有5万辆车已经非常多了,但这个数字放在市场里面也起不到太大作用。”

一号专车在打开市场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是,二三线城市可能没有“合规”的租赁公司。由于租赁公司和汽车牌照审核部门不一致,即使工商部门批准成立了租赁公司,交管部门发放的牌照资源却有限,租赁的车辆还是很难取得运营资格,实际身份也是“黑车”。

这就意味着,对于“专车”们来说,在牌照管制下,合规的车不够用,无法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

“交通部目前的确认可了专车模式,但说法比较模糊,希望能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出来。”李敏表示,即便私家车政策放开,也需要各方做好充足的准备。

快的、滴滴双方均表示,专车和打车针对的用户人群并不一样,希望可以严格区分为两个市场,两个市场共生、共荣。

“一号专车做的是增量市场,针对的是出租车现在和未来都满足不了的那部分需求。”李敏称。

1月10日,滴滴打车联合创始人张博谈及做“专车”的使命,是提供给乘客有品质的出行。他总结称,黑车体验极差,体现在价格体系混乱、存在安全隐患且司机没有服务意识。张博表示,即使把出租车的空驶率降到零,仍无法满足乘客立即出行的需求,因此滋生了黑车,“滴滴推专车是为了灭掉黑车,跟出租车关系不大”。

■ 他山之石

专车鼻祖Uber打破条条框框

一年经历35次“监管斗争”,美国多个地区推出新法案支持Uber

专车服务在国内身处监管风暴中,让人忍不住联想到其鼻祖Uber。这家位于硅谷的创新公司,以互联网模式,重新定义了“打车服务”这个古老的服务行业,获得了用户及资本的青睐。从一家创业公司,一跃成为硅谷新贵,估值已达到400亿美元。不过,在过去的2014年,Uber的扩张过程与其中国同行们一样,同样遭遇了法规问题。

寒风中等车,带来新世界(9.940.070.71%)

2008年,巴黎的LeWeb互联网峰会结束后,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和好友加勒特·坎普(Garrett Camp)因打不到车在巴黎寒风中瑟瑟发抖。2009年,“一个按钮,车即来到”的创意问世,这种服务能“让乘坐者显得特别高端”。2010年5月,Uber的两位创始人在洛杉矶成立了公司“Uber Car”开始小范围私人邀请,并在接下来的几年迅速蹿红。Uber现在是硅谷炙手可热、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400亿美元。

在2014年年初,这家位于旧金山的公司还仅在为21个国家的60个城市提供服务,现在已拓展到50个国家260多个城市。2014年2月Uber进入北京,在北京、上海、广州等9个城市运营。去年12月,互联网巨头百度[微博]公司宣布战略投资Uber。

烽火遍地,Uber在世界各地“斗争”

2014年6月份,Uber在欧洲遭到过出租车的强烈抵制。逾3万名司机在伦敦、马德里、柏林、汉堡等欧洲中心城市发起拥堵抗议,指责Uber帮助“黑车”揽活,侵犯了正规出租车司机的利益。

Uber激进扩张的同时,面临着层出不穷的禁令。

2014年9月,Uber的拼车服务在德国遭禁,法兰克福的法院称Uber对当地出租车行业施加了不正当竞争,Uber的部分司机没有获得必要的牌照和保险,而且存在选择性接单的问题。随后,法国、荷兰、意大利均禁止了Uber的拼车服务。

在进军亚洲市场过程中,Uber同样遭到了不少阻力。2014年12月,Uber在韩国被首尔中央地区检察厅起诉,原因是其相关私家车拼车服务违反了韩国法律。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中国台湾。台湾交通部门在2014年12月表示,Uber违反了台湾的公路法规,没有合法经营运输服务的牌照。还称,Uber招聘非职业驾驶员,这可能给乘客带来安全风险。

Uber如同斗士一般颠覆着现有的条条框框,它触犯了如此多的禁区以至于有人特意为他们制作了检索页面。国外一家数据可视化技术公司Silk根据Uber过去与各个国家地区各监管法规发生冲突事件绘制了一张地图。根据Silk提供的数据,Uber在2014年经历了35次“监管斗争”,遍布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2014年Uber经历的冲突比它从诞生到去年前的总和还多。”

美国部分地区立法支持拼车

谁都无法否认的是,Uber的出现,使得传统交通服务向现代交通生态系统转变。这一转变基于技术变革以及市场的强烈需求,这一转变不可逆。因此,Uber的努力以及市场的需求使得那些条条框框开始松动。

2014年10月份,美国首都华盛顿通过了《机动车出租创新法案》,14个美国行政管辖区已经通过对于拼车的监管框架。这项服务在4年前还不存在。再往前数半年,全美有包括芝加哥、西雅图、加州等在内10多个城市和行政管辖区支持Uber,并通过立法保障拼车服务的合法地位。

Uber提供给新京报记者的数据显示,在政策允许Uber和当地出租车合作的大城市比如芝加哥,Uber进入后使出租车司机犯罪率下降了20%。

■ 对话

“用本土化应对各国政策”

Uber上海总经理王晓峰称,本地人更了解法规,团队里“没有白人”

在过去的一年里,专车鼻祖Uber在世界各地不断遭遇“监管冲突”。2014年,Uber进入上海,目前在中国,“专车”同样处于监管压力之下。1月11日,Uber上海总经理王晓峰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本地人更了解当地的法规法律,他们在国内的团队里“没有一个白人”,以确保尽可能遵循、适应当地法律法规,“Uber来到中国1年多,一切都在尝试。”

新京报:近来交通部门对专车频繁表态,Uber有相应战略调整吗?

王晓峰:Uber毕竟还是创业企业,进入每个国家的想法策略都在逐步形成。中国的整个大方向策略也在形成探讨当中,凡是帮助用户出行有利,我们都愿意尝试。

新京报:国内对专车的政策和环境,特别是私家车接入这一块与国外有哪些主要的不同点?

王晓峰:其实世界各地都不太一样,每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又不一样。相对应的,Uber进入每个国家的车型和政策就不相同。

政策其实也是在变的。Uber的秘诀是尽可能本地化或者说“本城市”化。

与其他西方公司管理团队不同,我们团队在国内没有白人,本地人更了解当地法律法规情况,是为了确保尽可能遵循适应发展,来做当地的生意。

新京报:就国内而言,Uber接入的私家车占比大吗?

王晓峰:我们涉及私家车这块的只有“人民优步”一种拼车服务。

新京报:和现有法律法规发生过冲突吗?

王晓峰:前面所说的车型都严格遵守当地法规文件,只是人民优步和私家车主发生关系。

政府眼中的百姓就是Uber眼中的用户,改善出行的目的是一致的。北京已经出台了支持拼车的法律法规,其他城市没有明确禁止。

新京报:Uber和中国的竞争对手们,如易到、快的、滴滴等有什么不同之处?

王晓峰:我们没有特别关注别人在做什么。不同之处还是有的,Uber采用“就近派单”,不是司机抢单。这样做有利社会效益,减少司机空驶时间、油耗,一定程度减少道路拥堵。现在有些玩家让许多司机抢单的做法造成了虚假繁荣。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