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通信产业研究中心 杨光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放眼通信产业,十年时间足以呈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前,通信产业还是运营商独掌天下的局面。虽然电信运营商经历过几次分拆合并,但也并未影响业务规模的扩张。截止到2014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超过2亿户,移动宽带渗透率超过45%。无论是产品技术还是消费应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借助电信业务的庞大用户群体得到长足发展。然而随着信息消费的快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占据产业链核心地位的电信运营商的境况却有些日薄西山的意味。从竞争环境来看,属于产业链下游的互联网企业凭借贴近客户的产品和经营方式,以及资本市场的成功运作,吸引了大众关注的目光,将电信运营商从价值链的高点挤到了“流量管道”的位置。从经营数据分析,电信业务总量连续6年同比增长超过15%,而电信业务收入的同比增长不足6%,两者增长幅度之间的剪刀差逐步拉大,“增量不增收”形象愈发严重,电信运营商必须审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被管道化”的背景下,转变运营商经营模式,挖掘企业内生增长动力,进一步提升收入增长幅度,深化转型发展的课题再一次摆在电信运营商面前。
聚集“云管端”战略,拓展延伸业务链条
在传统的电信业务经营模式下,来自基础网络的业务收入是电信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一张广域覆盖、质量优良的基础网络是电信运营商的立足之本。在2008年到2014年间全国电信业每年固定资产投资都在3000亿元以上,全国电信业收入也顺利突破万亿元大关。然而“大象跳舞的故事”并没有上演。2014年非话音业务收入占电信收入比例由上年53.2%提至58.2%,其中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从17%提至23.5%,短信业务量和收入降幅则均超10%;移动话音业务增长低迷,去话通话时长同比仅增1%。传统业务收入的下滑暴露了运营商业务链条的短板,围绕基础网络的业务模式使得运营商在数据业务浪潮的冲击下增长放缓。这也就造成当互联网企业大举进军OTT市场时,运营商逐渐被管道化的现实局面。
运营商的基础网络是财富,更是根本。在互联网时代,仅仅发展管道业务势必将被淘汰,将管道变粗变壮去承载更多服务,向复合型数字服务提供商发展是一条有效的转型之路。运营商在发挥网络资源价值的同时,更应该推进服务创新和开放的生态系统战略,实行“云管端”战略,重新建立自身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整合者的地位,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蓄力发展云服务。在云计算时代,企业的系统和服务都不可避免的要“云化”。作为ICT产业发展的趋势,这个方向毋庸置疑。运营商也顺势打造自己的云平台,并在政府、教育、金融、医疗领域建立多个标杆项目。在云时代,一张弹性易扩展和开放的网络拥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运营商的管道已经足够强大,拥有全国最大的机房和数据中心规模。未来一段时间也将利用NFV技术和SDN理念重构基础网络,建立新型数据中心,为客户提供更加灵活的基础设施服务。电信运营商的云计算转型战略既是业务战略的转型,也是商业角色的转型。但归根结底,电信运营商的转型战略将是商业角色的转型,即成为“基于高速网络接入与大规模数据中心等构成云计算服务平台,面向企业与个人用户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
持续推进管道经营。长期以来,运营商并没有从管道中传送的大量上层应用内容中获得更多收益,但是网络作为基础性资源,决定了运营商业务发展的可行性,是运营商安身立命之本,运营商的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此。在“宽带中国”政策和4G市场的拉动下,运营商仍在持续扩大自身网络规模,这充分表明在通信运营市场竞争愈发开放的形势下,基础网络建设仍然具有战略性地位,是运营商抢占市场的重要手段。持续推进管道经营不代表“野蛮生长”和快速扩张,而是在共建共享的前提下打造精品网络,做好智能管道的提供者。智能管道是电信运营商利用自己充足的网络资源和强大的技术能力,构建一个集网络、业务管理、计费、客服为一体的综合平台,电信运营商为基础,业务开发商为主导,创造合作共赢。这样一种探索,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各地电信运营商将在实际业务中摸索寻找机会。
引领终端技术发展。在功能机时代,运营商的无线通信网络是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的核心,一方面网络上运行语音和短信业务,另一方面要求终端符合网络的技术要求。因此,运营商在终端市场具有绝对的话语权。随着智能终端的发展和主流化,网络、业务、用户和终端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显著的变化。智能机时代,丰富多样的应用引发用户关注,用户选择终端设备更倾向于用户体验。智能终端成为联结网络和业务的唯一入口,决定用户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网络带来的影响力持续降低,从而导致电信运营商逐渐失去产业主导地位和话语权。但是进入4G时代,VoLTE技术的发展让电信运营商有机会再一次掌握终端价值链的核心位置。运营商基于完全IP化的网络开展业务内容创新,视频通话、全流量经营,这些互联网企业的杀手锏级应用已经成为新型终端的必备功能。运营商在保持对传统智能终端在市场推广、宣传服务、渠道布局等各运营环节持续投入的同时,对于新型终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也要发扬互联网思维,开展行之有效的终端运营。
发展大数据应用,加速去电信化进程
随着网业分离的加速实施以及互联网企业和虚拟运营商的逐渐崛起,电信运营商正逐步沦为“流量管道”,运营商的语音、短信等传统业务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此同时,大数据的出现为电信行业带来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有关大数据在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的讨论在多个层面展开,大数据已经成为电信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
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电信运营商已经认识到基础电信业务市场将持续低迷,未来业务的增长点主要由增值电信业务带来,“去电信化”的发展思路成为运营商转型调整的主要手段。但是“去电信化”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化”,运营商在基础网络上的优势意味着未来发展支柱依然是为其带来丰厚用户群体的管道。即使在网业分离的趋势背景下,运营商将继续以管道为主,依托管道中的流量信息,发展增值业务,延伸产业链条向个性化定制化发展,向信息服务领域延伸。
大数据正是迎合当今发展态势,成为加快运营商“去电信化”的利器之一。传统运营商作为国家的企业,它承载着整个国家的基础通讯服务,这是互联网企业所不能取代的。运营商网络内的语音流和数据流来自各行各业,都是真实有效的。这些数据不仅可以勾勒出个人用户的使用行为习惯,而且也可以描绘企业和行业的发展现状,支撑企业的经营决策。因此无论从技术能力上还是资源掌握上,运营商对于大数据的应用都是一个有无限潜力的可攻方向。同时大数据也是运营商发展智能管道,开拓精细化运营的重要技术手段,运营商利用大数据建立基于用户细分的业务、流量、套餐匹配关系,提供精确化的服务。
探索基地公司化,鼓励各类创新实践
2004年6月,从中国移动成立四川无线音乐基地开始,三大运营商开启了业务运营的基地模式。业务基地的出现让运营商在2G时代实现了巨额盈利,围绕业务基地的业务范围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增值服务公司,极大地巩固了运营商在价值链的核心地位。尤其以音乐基地支撑的彩铃、悦铃业务获得巨大成功,让运营商在业务基地模式上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大。进入移动宽带时代,移动互联网用户需求分散且数量众多,比如电子商务、网络社交、游戏娱乐等等,用户最希望一站式体验到各种应用和服务。各业务基地在内容上的割裂状态和缺乏颠覆性产品,以及相对冗余的等级化管理,使得业务基地在与互联网公司同类业务竞争中处于下风。面对此情此景,运营商也认识到业务基地的弊端,近两年也在积极探索业务基地模式的转型,其中一个探索方向就是公司化运作。在公司化改革的进程中,业务基地应当积极发挥作为独立运营主体的创新驱动能力,加强经营理念和产品结构的创新。经营理念创新,就是业务基地按照市场化公司化运作,将业务独立运营。公司化运作的最大改变是减少了复杂的流程审批和IT系统支撑配合,为产品快速上市抢占市场机会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时对引进人才和避免人才流失也将起到积极作用,组织架构、考核目标、风险承担等都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公司化运作下的业务基地具备“独立造血”功能后,依靠新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新兴业务也能更快地得到推动,在瞬息万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占据有利位置。产品结构创新,就是从以产品为中心向客户体验为中心转移,围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热门领域,构建数字经济的开放生态圈。
《周易》有言“变则通,通则久”。毫无疑问,运营商正处在一个变革时期,同时也站在了新起点上。运营商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一方面要思考如何延伸和保持原来积累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要突破固有思维,寻求新领域的扩张。否则,下一个十年之后,转型仍然是摆在运营商面前的一道难题。
- 一季度市场规模比增358.7% 移动电子商务“钱”途无量 2011/06/02
- 2012年下半年我国信息化和信息安全走势分析 2012/09/18
- 探析2012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形势 2012/02/14
- 各行业进入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 2012/02/24
- 中国各行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 201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