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简介
2009年5月31日,Z银行收到一份申请人署名为周某的信用卡开卡申请表,同年6月18日,Z银行审核批准开通了以周某为用户的涉案信用卡,申请资料中的审批表上记载“电话与地址匹配”、“已对本人电话核实”,信用卡受理登记表上记载“柜面进件”、“亲见申请人递交并签名”、“亲见申请材料原件并当场复印”。2009年9月,周某收到涉案信用卡催款通知后,获悉该卡已透支且逾期未还款,周某因未办理过涉案信用卡,疑为他人盗用其信息所办,故向公安机关报案。后Z银行多次向周某电话催收涉案信用卡欠款。因涉案信用卡欠款逾期未还,该卡在周某的个人信用报告中记载为冻结。2010年3月28日、9月7日、9月17日、11月29日,上海银行信用卡中心、中国建设银行河北省邯郸保障支行、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分别因审批信用卡而查询过被上诉人周某的信用记录。2011年3月周某的个人信用报告中,关于涉案信用卡的不良信用记录已经消除。此外,周某的个人信用记录中存在一项应还款金额为31209元的呆账记录,至2011年11月29日本案二审庭审时仍未消除。
讼争焦点
Z银行将周某的不实信用记录上传至中国银行征信系统是否侵害了周某的名誉权。
法院判决
一审判决:判决驳回周某的诉讼请求。
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判案分析
本案是一起因征信系统不实信用记录导致的名誉权纠纷。Z银行向征信系统提供不真实的信用记录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应当根据Z银行是否实施了侵权行为、周某是否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Z银行主观上是否有过错来认定。
一、侵权行为的认定。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一般是指传播行为。但是,单纯的传播行为并不当然构成侵权行为,传播行为要构成侵权行为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侵权人将对权利人不利的事实加以传播,二是这种传播的对象必须是不特定的人群。在本案中,周某认为银行将其未还款的记录上传至征信系统就构成了侵权行为。但是,我们认为银行仅仅将周某的不良信用记录上传不构成侵权行为。这是由于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只有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本人才能对该系统内的记录进行查询。这些记录并未在不特定的人群中进行传播。现有证据也能佐证这一事实。从查询记录来看,除了周某本人以外,只有金融机构因业务需要查询过周某的信用记录。Z银行将周某的信用记录上传至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并未造成该记录在不特定对象中的传播,故不构成侵害周某名誉权的行为。
二、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认定。一般而言,名誉受侵害的事实是指因某些信息在社会公众中传播而导致权利人的社会评价降低。这里的信息既可以是某种不真实的事实也可以是权利人的隐私。在因信用记录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中,名誉被损害的事实一般是指权利人不真实的信用记录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并造成权利人社会评价降低。本案中,周某主张自己曾经向多家银行申请信用卡,但是,银行因为其信用记录不良而拒绝向其发放信用卡。因此,银行对于自己信用记录的查询导致了不真实信息的传播,而银行拒绝自己的信用卡申请则证明了自己的社会评价降低,已经存在名誉被损害的事实。我们认为周某的这一主张不能成立。在名誉权纠纷中,信息的传播应当是侵权人的行为造成的。在本案中,周某的相关信息被案外人知晓则是案外人在收到周某申请信用卡的请求后为了了解周某的个人情况而依据相关规定向征信系统进行查询的结果。而且,这种信息的查询具有定向性和保密性,并不构成传播。相关银行对于周某信息的了解也不能视为这些信息在公众中传播,至于周某所称信用卡申请被拒绝的事实确实对其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但这并不构成名誉权纠纷中的损害事实,故本案中并不存在周某社会评价降低的损害后果,而且由于周某除了Z银行上传的不良信用记录外,还存在一项应还款金额为31209元的呆账记录,故不能证明导致银行不向其发放信用卡的直接原因是涉案的不实信用记录还是上述呆账记录。
三、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的认定。本案中,由于损害后果与侵权行为俱不存在。因此,本无需对因果关系进行探讨。但是,为了进一步明确何谓直接因果关系,故姑且依周某所称进行分析。周某认为银行在审核以其名义递交的信用卡申请时存在过错,致使信用卡被他人冒领、盗用后发生不真实的信用记录,造成其社会评价的降低。所谓直接因果关系必须是原因直接导致结果的发生,而不必经过中间环节。本案中,银行审核信用卡申请材料的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发放信用卡,而非将不真实信用记录录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而不真实信用记录被录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他人冒领并盗用信用卡后产生不良信用记录。故银行审核信用卡申请材料的行为与不真实信用记录被录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之间也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四、主观过错的认定。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时是否存在过错,也是确定行为人是否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要件之一。主观过错有故意和过失两种。无论行为人是故意实施侵权行为还是因过失导致损害结果的产生都应当认定行为人存在主观过错。本案中,周某所称的主观过错是指银行在审核信用卡申请材料时未尽谨慎审查的义务。在这个问题上,Z银行的确存在过错。但是,根据前文所述,银行审核信用卡申请材料的行为并非本案中的侵权行为。过错存在的前提应当是存在侵权行为和损害后果。由于本案中这两者皆不存在,故主观过错这一要件在本案中已经失去存在的基础,无需进行考量。
综上,根据侵权行为四个要件对本案进行审查可以得出结论,Z银行并未侵害周某的名誉权。此类案件应当根据以下四个要件认定:行为人实施了侵权行为、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银行将不实信用记录上传至征信系统的行为不能认定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仅有不良信用记录或者特定机构对于不良信用记录的查询事实不能被认定为名誉被损害的事实;在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都存在的情况下,行为人的侵权行为应当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且行为人主观有过错才能认定行为人侵害名誉权成立。
- 云南省将着重打造4条电子商务渠道 2011/10/19
- 2015年年底陕西省力争半数以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 2011/10/21
- “十二五” 将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 2011/09/22
- 云南局参与推动全省电子商务发展 2011/11/14
- 商务部:建立电子商务信用统计监测体系 2011/12/30
- 云南省将评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2011/12/02
- 重庆市三大体系助推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市 2011/10/08
- 十二五期间广东每年将投5000万支持电子商务 2011/11/21
- 2011中国电子商务大会暨电子商务博览会成功举办 2011/10/19
- 商务部信息化司改名旨在推动电商健康发展 2011/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