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 首页 > 信用解读 > 正文
分享到:
    
支振锋:诚信建设须清理奇葩政策
2018-08-22 08:56:50 来源:环球时报
在核心技术突破成为国人心头之痛、问题疫苗引发普遍不安以及高考上大学牵涉千万人命运的情况下,社会大众因此对诚信环境产生严重关切完全在情理之中。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某些中学的学生涉嫌自主招生论文造假,有人甚至已经借此获得名校“入场券”。此外,还有一条刷屏消息爆出,某国产浏览器被爆涉嫌造假,以外国浏览器内核“换皮”打造成“自主可控的国产浏览器”。在核心技术突破成为国人心头之痛、问题疫苗引发普遍不安以及高考上大学牵涉千万人命运的情况下,社会大众因此对诚信环境产生严重关切完全在情理之中。

实事求是地讲,一系列与诚信环境有关的负面事件的发生,虽然引起了广泛的不安和义愤,但并不能支撑中国的诚信环境恶化的结论,更不能因此就说中国人在诚信上如何如何了。古今中外,诚信都是人类的理想,不诚信也一直是难以克服的痼疾。利之所在,总是会有背信弃义之徒。诚信环境成为焦点,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放大效应,导致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失德背信的消息;也由于人们诚信意识提升了,对诚信要求更高了。

当然,也必须承认,我国的诚信环境和机制依然槽点不少。诚信环境不佳,不仅仅是公民个人的品行问题,也是政策法律的问题。人非圣贤,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或者激励,单靠自身修养,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诚信机制。在我国,虽然国家在顶层设计上要求法律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鼓励诚信,惩处失信,但在现实中,恰恰是一些奇葩政策客观引导或者迫使公民失信。几年前,某市曾有大型国企规定,每个家庭中安排一个下岗职工重新上岗,夫妻均下岗的,只能有一人上岗,立意很好,结果引发离婚潮。大学自主招生中学术论文可以加分的规定也是一样,立意虽不错,但中学生中有几人能做实验、写论文并发表出来呢?结果自然是出现不少造假现象。

国家在诚信体系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源。国务院早在2014年就发布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共中央今年印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中,诚信建设也位列其中。国家立法中,对包括诚信在内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得更加充分。实践中,无论是金融部门、移动支付等因市场需要而建设的信用体系,还是文化旅游等部门的黑名单制度,尤其是人民法院建立“老赖”系统,近年来都取得较大成效。联合惩戒措施不断拓展,“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大格局初步形成。

但奇葩政策客观上鼓励和纵容了失德失信,成为诚信建设的短板和漏斗。从实践中看,奇葩政策多见于各地政府部门出台的一些市场干预措施,这些措施多具有短期性强、顾头不顾腚的特点。在社会变革剧烈的时段内,也许这些措施有其合理性,但它们对市场的扭曲和某些方面对国家诚信法治建设的冲击,也应引起重视并予以坚决纠正甚至清理。今后,相关部门还是应该多做良制建设,少出奇葩规定,不给构建科学管用的诚信机制拖后腿。(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