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 首页 > 信用解读 > 正文
分享到:
    
别让医闹毁了医生这个职业!
2018-10-17 09:01:26 来源:“新周刊”微信
原本医疗是专业性极强的行业,但这种不信任让患者对医生处处怀疑,也就随时可能爆发冲突。

按照时间和薪酬推算,医生在医院一待就是大半辈子,照顾家人、陪孩子的时间都少之又少,有的收入甚至养家都较为困难。在年轻人眼里,这还算是一份好工作吗?

 

医患矛盾,已不是新热搜词汇了,却隔三差五进入人们的视线。

 

最近的一次医闹新闻出现在上个月22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一名“高龄二胎产妇,要求剖宫产但不符合剖宫产指征被医生拒绝”,家属执意要剖宫产。

 

于是,产妇的丈夫及其19岁女儿,在医生值班期间袭医。整个过程非常简单粗暴,二人对准医生头部、腹部等拳打脚踢,整个过程医生难以有避开的机会。被殴打的三名医生中,伤势最重的赫英东医生被打到下颌骨骨裂、眼眶骨折,至今仍在调养。

 

当我们看到这个新闻,并为产妇家属的泼辣无德的行为感到震惊之余,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它只是医患矛盾的冰山一角。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医院,这样的事例每天都有可能上演,不断地威胁着医护人员生命安全,并一次又一次挑战人性与制度的底线。

 

如果说医生和患者发生纠纷还属平常,那么这种纠纷一再变成对医护人员的拳脚相加,就实在不能让人容忍,它们可能正在伤及医疗行业的基础。

 

“大学生打医生,能算打么?”

 

警方介入该事件后,涉事产妇的丈夫被刑拘,考虑到其女儿系在校大学生,“且对自身行为真诚悔过,并得到了赫医生的谅解,对其采取取保候审”。

 

看到这个处理结果,不少网友感到不解。为什么不马上拘留该涉事女生?女生已经成年,应当立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也有网友表示,赫医生善意的谅解,让这个女生暂时躲过牢狱之灾。至于最终审判结果如何,赫医生也已经仁至义尽了。

 

透过这个小切面,我们可以看到以往与如今医患关系的状况。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声明。

 

在最早的关于医患关系的争论中,“势单力薄”的患者往往能够取得公众的同情心,医护人员和医院则成为万众的箭靶子,被贴上唯利是图的标签。

 

当然,不能排除的确有一些医生或者医院进行违规操作,但是这种潜意识一旦固化,就会让很多走进医院的患者都包裹在一层巨大的不信任中。哪怕医院的规范再透明,不少人还是相信“里头有鬼”。原本医疗是专业性极强的行业,但这种不信任让患者对医生处处怀疑,也就随时可能爆发冲突。

另一方面,恶性袭医事件层出不穷,医方的权利常常得不到依法维护,医护人员也在长时间里缺乏安全感。

 

2016年,贵阳急诊医生凌晨遭3人打伤,用防狼喷雾剂自卫脱险。/ 《贵阳晚报》

 

一些有条件的医院在医生座位边放置“防狼喷雾”,或者给医生配置保安,条件简陋一点的,就只能自求多福了——难道有一天医生要戴着安全帽上岗吗?

 

人间所有的情态,全都挤到了医院里

 

我们可以想象,在一座座相对封闭的建筑里,发生着世界上最牵动人情绪的事情:生老病死。

 

而很多人,恰恰难以理解“生老病死、循环往复”,对医生也难以体谅。基于中国传统的观念,医生救死扶伤,就像神一样可以“起死回生”。病患要做手术,无论病情轻重急缓,家属都将全部期待压在医生身上。

 

如果患者得救,那医生就是“华佗再世”;要是患者出现状况,那医生就是“罪魁祸首”,破口大骂、拳打脚踢都是轻的了,有的家属一拉横幅,开始更漫长的医闹索赔。

 

今年五月,郴州一男子假冒国家干部打医生。/ 《法制晚报》

 

另外,医生们除了要担心来自患者家属的拳头,往往还要承担超负荷的工作。


2018年《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医师每周平均工作时间都在40小时以上;三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05小时,二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13小时,都大大超过40小时的法定工作时间。”

 

而收入呢?很多人想象医生每天这么累,得到的钱肯定多,搞不好还有各种暗箱操作和灰色收入。

 

对很多医生来说,加班是常态。

 

相关媒体分区域分级别给国内医生薪酬做了相关调查,发现尽管在一线城市医生收入略高于其他地区,但是依然面临着薪酬跟投入不能成正比的窘境:

 

“2015 年医生的人均年收入为 7.7 万元,人均年终奖为 3179 元。然而,大部分医生是‘被年终奖了’,约有 56% 的参与调查医生并没有收获年终奖..……付出与收入不对等,74% 的医生对薪酬不满意。”

 

按照时间和薪酬推算,医生在医院一待就是大半辈子,照顾家人、陪孩子的时间都少之又少,有的收入甚至养家都较为困难。在一代代年轻人眼里,这还算是一份好工作吗?

 

2017年,江西一位怀孕女医生经过4小时高强度工作,累晕在手术室。这样的奉献精神值得赞佩,但是这种工作强度显然超出了正常范畴。

 

 医学专业遇冷:谁还想做医生?

 

2016年,有一部以上海的医院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人间世》。片里有一句直击人心的话:“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恐怕是对医生最好的注脚了。”

 

十年前,美国E.L.Trudeau医师这句话可能是无数医学生的座右铭,从医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选择。但是在中国,医学专业却正在面临冷遇,紧张的医患关系也许是压垮很多人从医梦的最后一根稻草。

 

期末临近,沈阳医学院学生争分夺秒备考。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医学是学业压力最大的专业之一。

 

在紧张的医患关系、超负荷工作、高风险、低薪酬等巨大压力下,医学生源越来越少。“在10年中,中国毕业的五年制学生是431万名,7年制硕士是41万人。但在这一期间,中国注册的医生仅增加了75.2万人,增幅15.9%。”

 

年轻人的望而止步,直接导致这个行业“老龄化”程度日益增高。中国疾病防控中心公布的数据中,10年中25-34岁的医生比例从31.3%降至22.6%,而60岁以上的医生比例从2.5%增加至11.6%。

 

不仅如此,七成住院医生甚至面临“职业耗竭”,医生群体中焦虑症及抑郁症的患病率均超过了25%。

 

湖南一被打医生,以不作为为由,将当地政府也告上了法庭。/ 澎湃新闻

 

有个很残酷的冷笑话是这么说的:


动物园的管理员站在张开血盆大嘴的鳄鱼前面,一个劲地往它嘴里看。

过路的游客问:“鳄鱼怎么了?” 

管理员道:“还不清楚。医生到他嘴里去了后,已有半小时没有出来了。”

 

但愿不要有那么一天,患者家属正要发作的时候,才发现早已没了医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