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 首页 > 信用解读 > 正文
分享到:
    
培养负责任的研究者 科研诚信教育是关键一课
2019-01-25 08:49:27 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召开的2019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再次被强调。那么,高校如何建立完善的科研诚信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近日召开的2019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再次被强调。那么,高校如何建立完善的科研诚信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在防止科研不端行为和科研伦理教育方面,如何完善制度激励师生?就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就在上学期,中国社科院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段伟文研究员在给某名校研究生上自然辩证法课程时,有过一次气得差点拍桌子的经历。

学生讲到了发明合成氨的弗里茨·哈伯。一战期间,他负责研制和生产了化学武器,将其使用在战争中,造成重大伤亡。

“个别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认为,这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很有本事。” 听到这话,段伟文当即决定,在剩下的课时里,重点就是跟学生讲清楚什么是负责任的创新。“要让他们思考科学研究的价值、责任和伦理,我们不能培养出无法无天的研究者。”

这,也是“科研诚信与道德规范”教育的一部分。

2018年6月,《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把科研诚信的宣传教育予以重点强调。强化科研诚信和科研行为规范教育,才能让科研人员从内在建立起明确的科研诚信道德意识。可以说,教育,是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治本之策。

配置豪华的公共必修课

“科研诚信教育,教的是常识。”常年研究科技伦理的段伟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概括来讲,它包括三方面内容:科研诚信的基本观念,比如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在论文中引用他人成果;科学研究的特殊性,比如科研伦理、科学的精神气质、科学家的荣誉感;最后,还要将科学研究放到现代大社会中,从社会功能结构的角度去审视——科学研究要为人类服务,要考虑公众福祉和利益。

曾有专家指出,当前仍有一些科研人员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不甚了解,缺乏全面系统的培养。实际上,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学会和教育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自2011年开始所有研究生培养单位每年都要对新入学研究生开展宣讲教育活动。在此之后,部分高校逐渐开始尝试开设覆盖研究生新生的关于科研诚信的公共必修课程。

“我校武维华院士率先于2010在生物学院面向研究生群体开设了‘科研道德规范与学风建设’课程。”中国农业大学研工部长兼研究生院副院长郭鑫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当年开设课程的初衷,是想让研究生在科研实践工作中逐步培养严谨、自律、规范、诚信的学风。参加课程的学生普遍反映受益匪浅,于是,2013年中国农业大学在全校各学院开设“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课,并将此课程作为公共学位课,要求所有学生必修。

在师资方面,也是“豪华配置”。郭鑫说,研究生院对该课程高度重视,要求课程责任教师为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同时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该课程。“我校共有6位院士、3位学院书记、16位主管研究生副院长先后担任该课程主讲教师。”

在南开大学,学校推出了“南开大学研究生学术规范学习测试系统”。南开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王巍说,这门课学习时长为一个学期,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内容除涵盖学术规范相关规定以外,还包括学术大家科研诚信的典故、学术不端典型案例等学习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科研诚信意识。

多时间节点全方位进行宣讲

除了上课,高校还用其他方法来培育风清气正的学术研究环境。

“学校将科学道德教育作为研究生入学第一课和必修课。学校在研究生入学前,将‘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诚信承诺书’随录取通知书发至新生,使新生能提前了解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相关制度。”郭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每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校长和特邀教授会围绕科技创新与学术道德规范为全体研究生新生作专题报告,充分强调科研诚信的重要性、不遵守科学道德的危害及如何在科研生活中践行诚信行为,给同学们上“谈科研、讲诚信”的入学第一课。

按照北京市教工委关于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要求,中国农业大学每年会组织研究生新生参加北京市和校内的宣讲教育活动,使研究生在不断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恪守学术道德,追求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

郭鑫介绍,以动物科技学院为例,学院以吴常信院士为首,与知名教授组成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小组,结合学院专业特点和学术要求在入学教育、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必修课程、学术文化沙龙、毕业寄语等环节面向不同层面的研究生开展多方位的宣讲教育,保证每个研究生在科研学习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了解科研诚信的重要性,养成自觉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意识和习惯。

在南开大学,学校则把“自上而下”的教育引导和“自下而上”的自觉行动相结合,巩固完善以“学校层面科学化系统化、学院层面专业化见实效、学生层面自律互督多元化”三位一体的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模式,努力把研究生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工作向更“实”的方向推进。

除了研究生的开学第一课,南开还在如论文开题、毕业季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特色诚信教育相关活动,比如做主题座谈,在线上线下进行“学术不端案例展”巡展,加强学生对于学术诚信的理解与重视。“让他们明确学术不端的恶劣影响与后果,确保学风建设工作底线。”王巍说。

应结合专业特点深入讲解

在段伟文看来,科研诚信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如果要建立一套课程体系,就需要搭建一个清晰完整的架构。从整体来说,它包括科研诚信、研究伦理、科技伦理和工程伦理四大块内容。而在各个垂直的科研领域,还应该设立相应的二级学科,比如生命伦理研究、信息伦理研究,对具体问题予以关照。

“科技伦理本身就是个交叉学科。现在大家通常是从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公共管理、图书情报等角度去进行研究和教学,也就是从人文角度出发,开展通识教育。”但是,科学研究有其特殊性,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诚信问题高危区域。像生物医学研究,图片造假就是重灾区,如果不是内行人,就很难把这个问题讲清讲透。“所以,我们还需要从科研、从工程本身出发,由专业人员对具体伦理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这还不够。段伟文提到了第三个维度:实践中的科技伦理。科研诚信和道德规范教育不是纸上谈兵,它终归要落到实践。真正完整的教育应该是结构化的,结构化的最后一环就在实验室中。“如果真的遇到敏感问题,比如怎么署名,师生怎么合作,在实验室中,也该有人负责解答大家遇到的科研诚信和伦理问题。”段伟文说,这些人是实验室中的伦理学家,能为师生提供在地指导。

不过,段伟文也坦言,对高校或其他科研主体来说,配齐这样的师资确有难度。但仍应对其加以重视,一步步推进科研诚信教育制度的完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