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 首页 > 信用解读 > 正文
分享到:
    
张京:十四五时期如何以信用管理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1-02-10 08:59:45 来源:吴教授信用管理工作室
张京,吴教授信用管理工作室研究员,公效信用学院专题讲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专业,专业学习与从业12年;完成信用领域课题研究40余项,对行业信用建设、企业信用管理、信用评价模型有着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

张京,吴教授信用管理工作室研究员,公效信用学院专题讲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专业,专业学习与从业12年;完成信用领域课题研究40余项,对行业信用建设、企业信用管理、信用评价模型有着深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主题是高质量发展。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微观主体,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需要通过企业高质量发展予以实现。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企业如何通过构建信用管理体系助推高质量发展,信用服务机构应该为企业提供哪些信用产品、服务和人才以满足企业的信用管理需求,这些问题需要加以讨论,引起重视。

本文认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应该从管理自身对其他交易方的信任程度和管理其他利益相关方对自身的信任程度两个方面来构建,即应该同时构建企业授信管理体系和企业受信管理体系。吴氏三维信用理论认为,信用是获得信任的资本。信任关系的建立需要授信和受信双方。企业作为授信方时,需要信任别人,授予信任;企业作为受信方时,需要让别人信用自己,接受信任。在十四五时期,企业应该在这两方面同时发力,通过构建综合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实现更加注重质量、效率、效益的高质量发展。信用服务机构应该不断开发信用产品、提高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授信管理和受信管理的基础支持。

一、企业授信管理体系

根据企业所处的产业类型不同,本文将企业授信管理体系分为客户信用管理、供应商信用管理、员工信用管理和平台企业信用管理四种类型。其中,客户信用管理和供应商信用管理主要适用于生产、加工、销售实物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由企业对相关上下游企业进行信用管理;员工信用管理主要适用于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由企业对自身员工进行信用管理;平台企业信用管理主要适用于新兴的互联网平台经济领域,由平台企业对平台内经营者和相关服务商进行信用管理。当然,这种划分并不绝对,比如服务业企业也可以开展供应商信用管理,制造业企业也可以开展员工信用管理等。

1.客户信用管理

客户信用管理是传统企业信用管理的核心。为什么企业需要进行客户信用管理?主要是由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市场呈现出买方市场特征,商品过剩,因此企业需要通过赊销来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先供货后收款,这中间就存在着时间差,就存在着对企业的资金占用,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因此企业需要在赊销前就知道客户的信用状况,需要知道哪些客户可以赊销、应该赊销多少而不会影响自己的现金流、如果出现逾期该怎么回收等。这就是客户信用管理的主要作用:在事前进行客户档案管理,掌握客户的历史信用状况;在事中进行授信管理,通过信用风险评估确定授信额度和条件;在事后进行应收账款管理,持续跟踪资金回收情况,确定回收策略等。

2019年,中国企业平均付款期限为86天,提供超过120天以上付款期限的企业比例从2017年的12%上升到23%,而遭遇逾期付款超过120天的企业比例则从2018年的31%上升到37%,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现金流风险。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60%的企业并未使用任何信用管理手段来管理客户的信用风险[1]。客户信用管理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资金周转问题,甚至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是企业首先需要建立的信用管理机制。客户信用管理既可以通过企业自己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来开展,也可以依托外部信用服务机构完成信用调查、风险评估、账款回收等工作。

2.供应商信用管理

供应商能否按时、保质、保量地提供产品或服务也是企业需要管理的信用风险之一,需要避免因供应商的问题而导致企业自身的产品或服务出现问题。企业从供应商处购买产品或服务作为后续加工的基础原材料。一般来说,在购买合同生效后,在供应商具备合同履行条件情况下,企业会提前向供应商支付一定数量的款项,用于缓解供应商资金压力或资金周转困难,提高履约能力。在这个阶段,企业关注的重点是供应商能否按时提供符合合同要求的产品或服务,保证企业后续生产过程的顺利开展。此外,对处于供应链核心地位的企业来说,实施供应商信用管理也是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基础。

供应商信用管理与客户信用管理类似,也应该贯穿合同交易的全过程:在事前建立供应商信用档案,收集供应商的历史供货、评价、合规等数据;在事中开展供应商信用评价,确定预付款方式、额度、周期等内容,通过对预付款的管理控制合同执行进度;在事后对交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进行检查,开展交易评价。目前,国内主要是政府部门的采购或招投标、大型国企央企的物资采购中开展了对供应商的信用管理。在政府层面,相关部委要求在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活动中对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人等严重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对供应商基于信用评价结果实行差异化管理[2]。在企业层面,国家电网、中国移动、中国铁路等国企央企已经率先开展了对供应商的失信惩戒,定期公布不良供应商、供应商负面行为等失信名单,采取暂停中标资格、列入黑名单、限制合作等惩戒措施。此外,据笔者了解,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通过信用大数据对供应商开展信用风险预测,结合外部公共信用数据,实施对供应商的全流程精细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员工信用管理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服务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服务型企业的主要产品就是企业员工对外提供的各类服务。然而,由于企业对员工的信用管理不足,服务业频繁出现种种失信事件,如黑保姆、黑导游、黑中介等,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对信用问题较为严重行业的从业人员实行信用监管,如商务部开展的家政服务业信用监管、各地文旅部门开展的导游信用监管等。而企业作为员工的直接雇佣者,也应该担负起对其的信用管理责任。

本文认为,企业应该对员工开展职业信用管理。据调查,美国31%的企业会在招聘时对部分申请人进行信用审查,16%的企业则会对所有申请人进行信用审查[3],美国三大个人征信机构(TransUnionExperianEquifax)均为企业提供职业信用报告(Employment credit report)产品。在国内也有部分招聘网站、人才中心提供职业信用信息或评分等产品,但主要聚焦在员工入职前阶段且产品数量较少,而对员工入职后到离职前这个阶段的信用管理目前还较为缺乏,这部分需要企业与外部专业的信用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共同建立对员工的职业信用管理机制。

4.平台企业信用管理

互联网平台经济是生产力新的组织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由此催生出来的平台经营企业,虽然在法律形式上是一家企业,但实质上是一个交易平台,发挥着交易市场的功能。平台企业与一般企业不同,其信用管理的对象不再是本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或者员工。

平台企业承担着平台交易市场的组织管理责任,因此其信用管理对象应该是平台内经营者以及为经营者提供相关服务的服务商。通过对平台内相关主体的信用管理,保障平台企业自身经营利益的顺利达成。以电商平台为例,根据《电子商务法》第二节的相关内容,其信用管理对象不仅应该包括平台上的各种商户,也应该包括为商户提供服务的物流公司、仓储公司、带货主播等服务商。大多数平台已经建立的交易双方信用评价机制中,平台企业的管理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对相关服务商的信用管理较为缺乏,需要进一步整合升级为综合的平台信用管理机制。这不仅是外界对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也应该是平台企业自身利益驱动的结果。只有当平台企业建立起对商户和服务商的信任时,市场中的要素流动才能通畅,运转效率才能提高,市场才能蓬勃发展,平台企业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企业受信管理体系

企业受信管理是为了让外界对企业产生信任。根据吴氏三维信用理论,信用由诚信度、合规度、践约度组成,因此,企业想要获得外界的信任需要在这三个维度上管理好自己的信用。美国企业管理学家卡罗尔(Carroll)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模型也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由经济(Economic)、法律(Legal)、道德(Ethical)、慈善(Philanthropic)四个成分组成[4],企业对这种广义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将会直接影响到外界对其的信任程度。因此,本文将企业受信管理体系分为企业践约度管理、企业合规度管理和企业诚信度管理三个维度。不同维度的受信管理都需要从对内构建管理体系和对外维护企业信用形象两个角度开展。

1.企业践约度管理

企业践约度管理的核心是管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程度。企业成立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消费者提供其想要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是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直接用户。企业获取消费者的信任是为了达成交易关系,履行经济合约。因此,企业首先需要对自身的践约度进行管理,通过获取消费者的信任达成经济交易,履行企业经济责任。

从对内管理角度来说,企业需要建立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截至20211月底,我国现行有效的质量管理国家标准共计32项,既包含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也涉及到部分特定行业的质量管理,如船舶、食盐、餐饮、机械产品等。企业应积极参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认可,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

从对外管理角度来说,企业需要加强产品和服务质量承诺。通过产品质量自主信用承诺、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产品溯源等方式,让消费者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降低信息不对称,加强消费者的信任。国家鼓励企业对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主动做出承诺,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提供承诺公开渠道,违反承诺要承担相应责任,从而将企业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转化成消费者可看、可感的信用承诺,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形象。

2.企业合规度管理

企业合规度管理的核心是管理政府、行业组织等管理机构对企业的信任程度。我国创新提出“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政府部门将按照市场主体信用状况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实施信用监管[5]。管理机构考察的企业信用状况主要是企业的合规情况。“合规”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符合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行业准则和企业章程、规章制度以及国际条约、规则等要求,这是企业应履行的法律责任。

从对内管理角度来说,企业需要加强内部合规管理。201811月,国资委发布了《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试行)》,要求中央企业带头开展合规管理。合规管理以企业和员工经营管理行为为对象,开展包括制度制定、风险识别、合规审查、风险应对、责任追究、考核评价、合规培训等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活动,从而实现有效防控合规风险的目的。

从对外管理角度来说,企业需要积极参与政府信用评价、修复失信行为。政府对合规信用好的企业提供各种便利,例如获得海关高级认证的企业平均通关时间缩短了205天,可以节省超过千万元的滞港费、堆场费等;获得住建部门A级信用评价的建筑企业平均可减免农民工工资保证金180余万元等。而合规信用不好的企业则会受到各种限制,应积极开展信用修复。以税收违法“黑名单”为例,有2.46万户次“黑名单”当事人被市场监管部门限制担任企业相关职务,2.5万户次“黑名单”当事人被金融机构限制融资授信,3万多户次“黑名单”当事人被限制取得政府供应土地、获取政府性资金支持等。

3.企业诚信度管理

企业诚信度管理的核心是管理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程度。社会公众是企业的潜在客户,企业通过履行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可以让社会公众了解自身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等内容,在未与企业建立经济交易关系之前,就已经对企业的基本诚信素质产生认可和信任。遵守法律是企业经营行为的底线,社会公众总是期望企业能够达到比现行法律更高的行为标准,做有“道德”的企业。

从对内管理角度来说,企业需要加强诚信文化建设。诚信文化建设涉及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多个层次,不仅需要加强诚信价值观念的宣传教育,也需要将诚信要求纳入企业规章制度和奖惩体系中。以企业管理层为表率,建立体制化的沟通渠道,打造诚信文化交流平台,加强企业内部信息共享,带动各部门和员工诚信素质的提高。

从对外管理角度来说,企业需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公共关系。企业应该在对社会公众负责的前提下谋求经济利益,积极参与和宣传各种慈善公益活动。在新冠疫情期间,我国涌现出了大量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除了捐赠口罩、食品、药品等物资外,还通过共享员工、减免租金等方式为更多的企业提供了复产复工的机会。这些企业已经在社会公众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必将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无形的社会资本。

[1] 数据来源:科法斯2020年中国企业付款调查报告(Cofaces 2020 China Corporate Payment Survey)。

[2] 相关要求可参见《关于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通知》《财政部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查询及使用信用记录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系统政府采购供应商信用管理办法》等文件。

[3] 数据来源:美国国家职业背景调查员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ScreenersNAPBS)。

[4] Carroll, A. B. (1991).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Business Horizons, 34(4), 39–48.

[5]相关要求可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35号)等文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