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8日电(记者 吴俊、姜伟超)一边制造不诚信,一边抱怨社会缺乏诚信,这是发生在相当一部分人身上的诚信“悖论”。现在,是打破这个悖论的时候了。
新华社联合多家媒体开展的“中国社会诚信现状”网络调查,得出的结果耐人寻味:2.2万名受访者中,88.4%的受访者表示对当前社会诚信现状不满意,但75%以上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有过不诚信行为。这说明,不诚信的受害者往往也是制造者,重建社会诚信,打破诚信“悖论”首当其冲。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人类最看重的美德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包括“诚信”这个关键词。此次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诚信“非常重要”,但是在人们的行为选择中,诚信的重要性却时常被忽视。究其原因,与社会道德水平下降有关,而社会诚信管理体制不健全、失信成本低,也导致部分人为了私利而选择失信。
个人失信,虽然有可能侥幸逃脱不被人识破,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却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例如福建永定金砂乡的“无人卖菜一条街”,这一建立在邻里互信、守望相助基础上的经济生态至今已延续18年,但假如有一些人不诚信,这一经济生态可能用不了多久就土崩瓦解。同样的道理,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放松自我约束,做出不遵守规范的行为,社会诚信将不复存在,整个社会合作的基础将会分崩离析。
如今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社会诚信面临多元冲击,不诚信现象比较严重。必须意识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们共同创造出了眼前这个缺乏诚信的世界,因此只有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从摒弃日常生活中不诚信的细节做起,才能逐步修复已经断裂的社会诚信链条。
打破诚信“悖论”,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特别是主动作为。有的人生怕“吃亏”,总想着别人先“动”,我再“动”。但是,如果人人都持这种观望态度,人人都不动,社会的诚信建设就无法进入良性循环,甚至会每况愈下,届时可能会人人自危,以邻为壑,那才是人人真正“吃大亏”的时候。
重建社会诚信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政府也应当积极有为。一方面通过各种载体积极发动公众参与诚信建设,一方面带头提高公信力。同时,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法律惩罚力度,用制度提高失信成本,不让老实人“吃亏”;加大对诚实守信者的鼓励,让“好人有好报”等朴素道德观在现实中应验。(新华网)
- 中国将发布食品企业红黑榜 农产品配“身份证” 2014/06/12
- 央视曝光激光笔会对儿童造成灼伤伤害 2014/06/12
- 陕西等地液化天然气掺液氮 一年可多牟利万元 2014/06/12
- 东莞臭脚米粉涉事企业停业整顿:半年前照片已拍摄 2014/06/12
- 有机食品涉嫌虚假宣传 零添加食品只是噱头 201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