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 首页 > 信用工作 > 正文
分享到:
    
湖北宜昌:着力机制创新 建设信用城市
2017-08-14 09:54:49 来源:新华网
为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宜昌市创新工作推进机制,通过凝聚合力推动、试点示范带动、全程跟踪促动,使宜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国家行动和战略工程。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全市深化改革重要事项,着力强化机制创新,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信用宜昌”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2016年4月,宜昌市成为全国第二批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之一。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期间,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全国261个地级市信用状况监测评价中,宜昌综合信用指数位居第5位。记者近日就城市信用建设问题采访了宜昌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家胜。

记者:宜昌市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主要经验做法有哪些?

张家胜:为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宜昌市创新工作推进机制,通过凝聚合力推动、试点示范带动、全程跟踪促动,使宜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凝聚合力推动。宜昌市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48个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多年来电子政务、“智慧宜昌”建设经验,将市智慧办纳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单位,形成由市发改、人行、智慧办三家单位组成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信用办),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智慧办主任牵头负责日常工作。同时成立综合规划、信用制度建设、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等10个专责小组,形成了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市信用办牵头抓、10个专责小组分头抓、48个成员单位协调抓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格局。

二是试点示范带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宜昌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切入点、聚焦着力点,在部分领域开展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分步推进、有序实施。

一方面在重点区域试点。推进在宜昌高新区进行区域信用综合性试点工作,在规划编制、规章制度、系统建设、联合奖惩、宣传教育等7个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具有地方特色、区域特点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在重点行业试点。深化工商管理、药品安全、招标投标、融资担保等8个行业试点工作,重点在机制建设、信用记录、联合奖惩、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等4个方面发挥带头作用。此外,还着力推动重点主体开展试点。针对中小微企业、广大农村等信用体系建设难度较大的领域,开展试验区、示范点创建,实行重点先行、关键突破。

三是全程跟踪促动。坚持“事前介入、事中监督、事后考核”,确保全方位、全过程指导、沟通、督办,确保每一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宜昌市政府每年召开全市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会,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分解全年各项重点任务。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联席会议,研究讨论重点难点问题,统筹推进各成员单位信用建设。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举办培训会议,加强业务技术指导,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及时跟踪工作落实情况,定期、不定期发布工作通报,加大对工作进展缓慢的督查力度。制定考核评分办法,根据各地各部门工作特点和具体任务,细化分值,并从2014年起将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通过这些措施,宜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相关作法先后在全国、全省大会作经验交流。

记者:信用体系建设纷繁复杂,请问宜昌在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基础支撑以及强化社会认同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

张家胜: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宜昌市坚持以问题倒逼共建,在共建中推动立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度设计不断完善。先后编制了《宜昌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制定了《宜昌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性试点方案》《宜昌市创建国家信用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出台了《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暂行办法》《社会法人失信行为联合惩戒试行办法》《社会信用信息征集管理试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同时,宜昌市工商、环保、经信、食药、城管等行业主管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实际,在相关管理领域出台了一批社会信用管理办法,如《市场主体准入前信用承诺制度》《建设工程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建设行业企业信用记分标准》《食品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办法》《户外广告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等,确保各项工作目标明确、有章可循,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向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迈进。

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是信息归集应用的基础支撑,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工程。宜昌以电子政务“大统一”模式为基础,按照“统一设计、集约部署、数据集中、上下共享”的要求,统筹建成覆盖各县市区的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汇集形成市级层面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强化信息平台上下游对接,纵向实现与湖北省信用平台成功对接,形成省市县三级一体化互联互通格局。统筹“智慧宜昌”应用系统建设,打通各行业部门业务系统壁垒,将部门业务信息系统与信用信息系统统筹规划建设,行业部门信用信息数据自动推送上传,部门业务所需数据直接下载获取,构成行业系统、区域平台、大数据中心横向一体化共享交换体系,实现了网络互联、数据互汇、信息互用,让宜昌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数据归集中心和信用服务中心。同时,推动“信用宜昌”网站一体化建设,提供一站式、便捷、高效地信用服务。

在强化社会认同方面,我们意识到人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为此,宜昌市政府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推动和示范作用,强化社会认同和公众参与。加强诚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多种方式开展宣传动员和教育引导,开展“税企携手筑诚信、便民办税暖人心”主题活动,举办“3.15”消费者维权日系列活动及“诚信公益宣传?企业(品牌)立信单位授牌仪式”,推动征信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弘扬诚信文化,举办守合同重信用评选、文明诚信市场评选、“万名消费者评诚信”等活动,评选“诚信十强”。强化典型引导,加大诚信企业示范宣传和典型失信事件的曝光力度,树立社会诚信典范,大力营造“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社会氛围,筑牢“信用宜昌”建设社会基础。

记者:构建信用体系关键在于实施运用,请问宜昌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以及培育信用市场方面有哪些创新之举?

张家胜:第一是强化对守信者的政策激励,让诚信者得“真实惠”,持续释放信用红利。全面落实国家出台的相关激励措施,市县两级联动,国税、地税部门联合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价,2016年参评纳税单位达到18748户,共评出A级纳税人451户、B级纳税人17322户、C级纳税人923户、D级纳税人52户。

同时,加强纳税信用等级评价结果运用,实行分类服务、动态管理。税务部门与金融机构携手推出“纳税信用贷”服务,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给予相应额度信用贷款。2016年各签约银行共向40户次企业发放信用贷款7356万元,极大释放了纳税信用增值应用的政策红利,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的问题,帮助守信企业获得持续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

第二是对失信者实施联合惩戒。积极推动联合惩戒备忘录落地实施,强化信用约束,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宜昌市在招标投标、工商、环保、小额贷款等重点领域开展信用示范工程建设,如工商部门建立经营异常企业名录,环保部门建立“黑名单”制度,食药监管部门建立食品安全公示制度,住建部门建立企业综合信用评级制度等,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联合惩戒。

2016年,宜昌市共有5813家企业、26219家个体户、223家农业合作社被列入异常名录;1545家企业、4459家个体户、70家农业合作社通过信用修复移出异常名录。宜昌市法院发布失信案件23108件,倒逼675人主动履行债务。对51名失信被执行人限制工商登记,340家市场主体因失信在银行贷款等方面受限,68家建筑企业因失信被清出宜昌市场,716户失信纳税企业、31家失信矿山企业分别被税务、安监部门录入“黑名单”。

第三是培育信用市场,积极培育引进第三方征信机构,支持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发展,建立信用服务市场行为规范。依托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和企业征信平台,为企业提供信用档案动态指导、建设和管理,信用评分和评级,出具信用记录报告,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信用品牌,挖掘信用价值。2016年全市拥有信用评级的企业达4787家,同比增长7.69%,其中A级以上信用企业3950家,同比增长21.76%。

同时,在行政审批、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药品安全等“互联网+政务服务”事项中使用第三方信用报告,并积极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信用评级试点工作。

记者:对于更好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宜昌还将采取哪些新的举措?

张家胜:宜昌市将坚持“以用促建、社会共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建设在服务经济发展、创新社会治理、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推动“信用宜昌”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