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 首页 > 信用工作 > 正文
分享到:
    
北京海淀区加快信用建设 助力科技创新
2017-10-13 08:55:06 来源:新华社
海淀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各种新兴行业、创业企业集聚,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新兴事物,结合实际推进社会信用建设是海淀区信用建设面面临的首要问题。

作为中关村的发源地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北京市海淀区聚集了大量高端创新人才和企业, 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信用服务,成为北京市海淀区信用建设的工作重点。

随着“放管服”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快形成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体系、政银担企全链条激励约束机制和协同监管社会共治的良好发展态势,正成为海淀区信用建设的目标。自2016年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区)创建工作以来,海淀区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通过加快信用建设为创新创业助力护航。

近日,围绕海淀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区)创建工作,针对海淀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最新进展,记者采访了海淀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李长萍。

海淀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助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提速

记者:海淀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体情况如何?

李长萍:海淀区十分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近年来,结合“放管服”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全面创新改革,着力构建“1+2+4”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格局,即以建立健全信用制度为基础,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支力量,全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加快形成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体系、政银担企全链条激励约束机制和协同监管社会共治的良好发展态势。

记者:海淀区正在加速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针对科创企业的创新?

李长萍:近年来,海淀区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积极开展了四个方面探索,为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是创新信用贷款产品和服务渠道,构建多层次投融资体系。2015年9月,海淀区推出专门面向纳税信用良好企业的“税银通”信贷产品。该贷款以企业的纳税信用和缴税信息为主要放贷依据,且利息低、手续简便,为优质双创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选择更加宽泛的信贷金融资源,目前已签约88户,签约金额1.59亿。

针对中小微企业普遍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3年海淀区推出“海帆计划”,每年选出一批发展前景好、信用基础好的中小微企业作为“海帆企业”。截至目前,已审核发布三批“海帆企业”共1469家。

“海帆计划”推出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区内金融机构纷纷推出面向“海帆企业”的专属产品和服务。截至2016年底,仅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就累计为海帆企业发放贷款570户,贷款金额71亿元,其中信用贷款175户,贷款金额26亿元。

二是发挥信用报告在政府公共决策中的支撑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在海淀区加快核心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中,企业提供的信用报告是一条重要参考依据。近三年来,海淀区在217个专项资金工作中使用了4776份信用报告,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约11亿元,促进了科技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

三是带头使用信用信息,探索信用采购新模式。目前,海淀区已实现重点领域主管部门在政府管理和服务事项中查询、应用公共信用信息。今年将逐步实现全区各部门查询、应用市场主体公共信用信息常态化,进一步扩大公共信用信息的应用范围,让市场主体公共信用信息成为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参考依据。

以政府采购为例,我们明确提出对列入失信被执行人或重大税收违法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的供应商,拒绝其参与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活动。同时强调了预算单位委托代理机构前,应查询代理机构的信用记录,优先选择无不良信用记录的采购代理机构,进一步规范采购代理机构的代理行为。

四是完善信用监管机制,打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推动在生产、税务、流通、中介服务等多个领域建立市场主体准入前信用承诺制度,将信用承诺纳入市场主体信用记录,作为事中事后监管的参考,并接受社会监督,实现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推动在安全生产、医药卫生等多个领域建立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制度,依据市场主体的信用分类等级,确定相应的监管频次和监管措施,实现有效监管。

记者:除了科创企业,对科创人员个人也有信用档案吗?

李长萍:科技型企业的员工流动性较大,对企业创新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例如:软件型企业中工程师的离职,很可能会给企业项目带来一定周期的停滞。有些企业的新员工以企业做跳板,在拿到进京户口后就离职,给企业造成经济一定的经济损失和进京户口指标的浪费。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加强科创人员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一是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制度。海淀区整合政府、高校、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共享信用信息,共同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制度。其中科技企业人员信用档案,将归集科技企业从业人员的教育信息、职业信息、志愿服务信息、获奖记录、违法违规违约记录等信用信息。分类研究制定科技企业从业人员认定和支持标准,将个人信用报告和信用档案作为向各类科技企业从业人员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的重要依据。

二是开展社会协同共治。海淀区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建立健全行业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和个人从业行为。推广《可信中关村公约》成功经验,支持社会组织发起成立中关村核心区可信联盟,构建以“可担责任的诚信”为核心的诚信机制,依法依约开展可信企业、可信产品(服务)和可信员工等认证工作。

信用建设重点领域亮点频现

记者:海淀区如何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政务诚信?

李长萍:海淀区在政务诚信建设方面主要是推动落实信用信息公开公示工作和进一步打通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现象。

在推动落实信用信息公开公示工作中,海淀区通过积极建设“信用海淀”平台,集中公示了全区各部门掌握的市场主体(企业和个人)公共信用信息、信用承诺信息、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等信用信息,开展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双公示试点,实现了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目前海淀区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已归集到区级“双公示”信息3万余条、市级“双公示”信用信息17万余条,实现了市级“双公示”信用信息在海淀的落地,减轻了数据归集的附加工作量,也提升了平台数据实效性与完整性。

进一步打通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现象,一是对各垂管部门信用信息归集工作,海淀区与已与北京市经信委建立了数据对接机制,通过数据对接机制将各垂管部门的信用信息逐步在海淀落地,同时将区级部门掌握的信用信息反补给市经信委,完成数据的同步共享工作。二是对区级各部门产生的信用信息归集工作,海淀区通过区政务大数据基础平台的建设,整合政府部门公共数据资源,促进互联互通,提高共享能力,实现政务数据、互联网数据、运营商数据有效融合、深度共享,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政务信息互联互通,为“放管服”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在促进商务诚信方面,海淀区有哪些做法?

李长萍:海淀区在生产、流通、金融、税务、电子商务、中介服务业等六大领域,深入推进商务领域诚信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信用记录、“红黑名单”制度和分级监管等方式,有效净化市场经商环境,让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

一是建立守信激励制度。在税务领域,对辖区企业开展了纳税信用评级,评价等级分为A、B、C、D四个级别。对信用良好的企业,提供便利的服务,比如提供一对一的订制式上门纳税辅导,提供绿色通道,有专门人员帮助办理涉税事项。

二是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区地税对欠税企业实行欠税公告、阻止法人出境等措施。2016年至今,现成功对15户欠税企业的法人代表进行了布控,成功阻止4户欠税企业的法人代表出境。已有3户企业结清所欠缴的全部税款及相应的滞纳金。

从2015年至今,工商海淀分局累计将71021户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进入经营异常名录不仅对企业信用和生产经营产生影响,而且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标、国有土地转让、授予荣誉称号、银行贷款等诸多事项中受到限制。随着经营异常名录知晓度逐渐提升,企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截至目前,已有9886户企业和877户个体工商户到工商局申请移出了经营异常名录。

在中介服务业领域,海淀区外来人口众多,房屋租赁需求旺盛。针对这一情况,海淀区建设了房地产经纪行业信息发布平台,对房地产经纪机构、人员的业绩量、投诉量、投诉率等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和公示。对信用较差的企业及个人通过本平台发布警示信息,目前已通过上述方法清理、整治、勒令退出了不合格中介机构80余家,并实现了对现有经纪机构和人员的实时监测。

三是发挥消费者社会协同共治作用。在食品安全领域,海淀区开展了开展“阳光餐饮APP”的建设工作。该系统以提高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和食品加工操作过程可视化为手段,以加强餐饮业诚信自律,提高我区食品安全满意度为最终目标,通过阳光餐饮APP平台,将企业的基本信息、评价信息、生产信息等向社会公众进行公示,促使企业重视自身诚信建设,带动行业的自律行为,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公众监督的工作机制,通过发动消费者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监督,发挥消费者社会协同共治作用,使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到对餐饮行业的监督管理中,推动餐饮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而促进区域的信用体系完善。目前已有2836户餐饮单位上线APP,覆盖率达到40.1%。自在安卓和ios两个平台上线以来,累计下载用户达24124个,完成注册的用户4601个,最近30日内使用APP的用户达18066个。

期待海淀模式为全国信用体系建设作出示范

记者:海淀区在建设信用信息大数据应用实验室方面进展如何?

李长萍:海淀区已经完成信用信息大数据应用实验室建设设计方案,我们将探索建立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充分调动市区两级部门之间、区内各单位之间、政府和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之间数据的共享交换。目前正在通过对接市级委办局数据来逐步完成信用信息大数据应用的支撑。海淀区已经与北京市经信委建立了数据对接机制,区各垂管部门归集到市经信委的数据正在通过市区两级共享交换平台落地共享交换中心。目前首批工商数据约170余万条已落地,未来市经信委将逐步推送海淀区其他各垂管部门相关数据到海淀。

另外,海淀区也启动了区政务大数据基础平台的建设,重新梳理和规范海淀区政务领域数据资源建设和共享模式,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和应用,构建海淀区统一的政务大数据采集、处理、管理和共用的支撑平台,为落实部门间数据共享、面向社会公众的数据开放提供有力支撑。

除政府公共信用信息数据以外,我们还开展与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合作,未来希望通过信用信息大数据应用实验室,形成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公共信用信息与社会信息交互融合的大数据资源,在行业、区域的信用监测、预警、评价等重点领域探索信用信息大数据示范应用。

记者:海淀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面临哪些挑战?对海淀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未来有哪些期待?

李长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长期而持续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海淀区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信用信息开放共享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信用联合奖惩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形成合力。三是信用监管制度还需要深入研究。

海淀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各种新兴行业、创业企业集聚,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新兴事物,结合实际推进社会信用建设是海淀区信用建设面面临的首要问题。总之,打造更加诚信祥和的海淀,更加优良的企业发展环境,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希望探索符合区域特色的“海淀模式”,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信用体系建设作出示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