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偌馨
近日,北京、上海、四川、广东等多地的小贷、担保公司负责人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截至目前,各地小贷和担保公司“对接”央行征信系统一事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甚至有地区表示要暂时搁置此事。
此时距央行下发《关于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有关事宜的通知》(下称《通知》)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时间。尽管有了正式文件,但实际推进情况却难言乐观。
对于进展缓慢的原因,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主观因素在于地方监管部门顾虑小贷和担保行业的潜在风险,认为“对接”时机尚未成熟;而客观原因则是在对两类机构的筛选和接入方案的制定上仍需时日。
“对接”进程缓慢
今年初,小贷、担保公司呼吁多年的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一事终于破冰。
2月下旬,央行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分支机构尽快选取首批接入征信系统的小额贷款公司与融资性担保公司,并在年底上报接入工作年度报告。
在《通知》中,央行对于这两类机构的接入模式、查询模式以及“对接”进程均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和安排。在接入模式上,两类机构可采取省级平台一口接入、直接接入、通过商业银行间接接入、“介质报数-上门查询”的非网络接入等模式,各地可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而在查询模式上,为了加强对信息查询和使用的管理,小贷和担保机构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后,将采取间接查询方式而非商业银行的直接查询模式。
北京某大型民营担保公司董事长表示,尽管现在也可以让借款人自己去打印征信报告,但这种方式的周期较长,其产生的滞后性往往会带来一些潜在风险。“比如他从打印报告到办理业务期间产生的借贷情况,我们就不知道了。”
“如果接入征信系统,可以大大地缩短查询时间,了解到最新的个人借贷情况,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贷和担保公司对风险的把控能力。”在上述担保公司董事长看来,这也是这两类机构一直希望接入征信系统的主要动因。
根据《通知》安排,对接工作由各地有关部门具体推进和实施。首先通过对当地机构的摸底调查确定接入总量;接着细化各项标准,选择第一批接入机构;最后制定接入方案。
如今,距离《通知》下发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而本报记者从北京、上海、四川、广东等地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对接事宜进展缓慢缘于不少地方监管部门对于此事态度“暧昧”。
广东某大型小贷公司董事长向记者表示,《通知》下发初期,有关部门便召开会议讨论此事,但最终顾虑到小贷和担保行业的风险问题,在推进对接一事上也就比较消极和谨慎。
评级体系待建
除了监管部门对于风险的顾虑,对两类机构的筛选和接入方案的制定“难产”也大大减缓了对接的进程。
以筛选接入机构为例,《通知》中并未说明两类机构的准入标准。根据业内人士的说法,首批试点机构的门槛是信用评级A级。然而,鉴于目前国内尚未建立小贷、担保公司评级体系,这个A级的标准并不明确。
某外资小贷公司总经理告诉记者,央行希望接入征信系统的首批机构都是业内最优秀的,所以泛泛地提出了一个A级的概念,但这只是一个抽象的说法,并没有具体的标准。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080家,而截至2011年末,全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已有法人机构8402家。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如何从逾万家公司中筛选出合格的机构并非易事。
上述外资小贷公司总经理表示,目前国内的小贷和担保公司数量已经非常庞大了,且每家公司的资产规模和经营情况各不相同。以小贷公司为例,有的平均单笔贷款几百万,有的才几万,它们的风险属性是截然不同的。
“在缺乏完善的评级体系的前提下,有关部门要想有效过滤风险,筛选出合格的公司恐怕还需时日。毕竟接入央行征信系统涉及信息安全,地方监管部门也不敢贸然行动。”他说。
除了筛选标准“难产”外,技术和成本也是横在监管部门、小贷和担保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
四川某小贷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从技术层面来讲,要想与央行征信系统实现对接,小贷或担保公司必须开发一个接口程序,这样两个平台的数据才能直接上传和下载。这也意味着,这些公司要付出一笔不小的IT建设费和维护费。“对于规模不大的小贷和担保公司而言,这笔支出并不合算。尤其一些公司,单笔额度大,笔数少,一天也查不到一两次,这样即便是接入了征信系统,作用也十分有限。”他称。
不仅如此,由于目前央行征信系统数据库与小贷、担保公司的目标客群并不太匹配,对于支付这笔费用是否能获得期望的效果,不少小贷和担保公司也产生了一些迟疑。
上述广东小贷公司董事长表示,央行的征信系统要采集小贷、担保等类金融机构的数据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接入可能对业务的帮助也十分有限,所以大家的积极性也减退了不少。
- 第二届诚信中国节在京召开 2013/04/24
- 魏建国:重塑诚信是中国走向市场强国的根本 2013/04/24
- 2012年度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行业信用评级结果公示 2013/04/24
- 邮局募捐电子屏打出“邮局没有郭美美” 2013/04/24
- 中国印刷行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申报与审核暂行办法 2013/04/23
- 315·BCP网购投诉大盘点
- 毒校服事件警醒服装制造业
- 电子商务非法外之地 亟需认证门槛与信...
- BCP参展2012中国网购会推广认证...
- BCP信用投诉中心为消费者保驾护航
- 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 加快商务信用体系...
- 真炒作还是假实惠 “双11”网购盛宴...
- 榆林商务信用平台启动 完善信用体系建...
- 王老吉商标争夺战上演续集 红罐包装归...
- BCP携江苏商务信用平台参展电子商务...
- 360百度大战升级 多方呼吁健全诚信...
- 搭载区域商务信用平台 促商务信用建设
- 南山光明再现丑闻 乳制品企业疑似集体...
- 2012中国行业信用评价推广与应用研...
- “库巴购物网”频频遭投诉 电商再遇冰...
- 淘宝漏洞衍生灰色产业链 电商信用面临...
- 纳纳购案终结 消费者赢了名誉输了金钱
- 商战变“火拼” 无序竞争亟待信用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