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企业信用 > 正文
分享到:
    
儿童品牌青蛙王子遭做空 被疑销售数据不实
2013-10-17 09:13:36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继成功做空中金再生之后,美国独立做空机构GlaucusResearch(格劳克斯研究所,以下简称Glaucus)再次出手。

继成功做空中金再生之后,美国独立做空机构GlaucusResearch(格劳克斯研究所,以下简称Glaucus)再次出手。

这次被看上的是儿童用品股青蛙王子(01259,HK),Glaucus质疑其销售数据不实,称其目标价应仅为每股0.74港元~0.98港元。青蛙王子方面对《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表示,会尽快对外做出回应,但截至记者发稿时,尚未获得回复。

青蛙王子股价应声下跌

昨日(10月16日)上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收到Glaucus发来的一份长达44页的“建议强烈沽售青蛙王子”的英文报告。

报告一出,青蛙王子股价倾泻而下,跌25.68%,之后于11时43分临时停牌,仅仅半日,市值就蒸发25%至47.11亿元。青蛙王子随后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份短暂停止买卖,以待发出“澄清有关本公司内幕消息的公告”。

青蛙王子2012年年报显示,公司(青蛙王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领先于中国市场的儿童个人护理产品制造商及分销商”,2012年营业收入15.72亿元,同比增长23.9%。其中,儿童个人护理产品销售收入约12.77亿元,同比增长39.2%。

那么,是否正是这样一份靓丽的报告 “惹了祸”?Glaucus在报告中表示,他们在对尼尔森零售数据、公开税务记录以及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相关文档(SAICfilings)进行独立、综合研究后认为,青蛙王子明显夸大了公司规模及其盈利能力,其实际销售数据距离公司在公开文件中所声称的四分之一都不到。

Glaucus提出六大疑点/

在沽空报告中,Glaucus提出了六大疑点:公司公布的销售额与独立机构数据不符、市场知名度疑被夸大、公司公布的纳税额与政府网站数据不符、前五大客户购买额与工商资料不符、财务数据远好于同行,最终得出结论:股价远高于估值。

以下是Glaucus方面提出的部分质疑:

一、据青蛙王子投资者关系,占公司销售量重头的产品为儿童保湿乳液(4~12岁),该类产品在2012年的销售额为7.23亿元 (占总收入的46%)。但尼尔森零售数据表明:2012年青蛙王子的儿童保湿乳液总零售销售额仅为1.35亿元,不到公开文件中所声称的1/4。

二、公司声称自己在儿童乳液产品市场的品牌知名度第一、儿童沐浴液产品市场的品牌知名度第二,但根据一项由中国政府进行的“2013中国品牌力量指数”调查显示,少于7%的被调查者熟识青蛙王子品牌,其品牌知名度在该领域未能进入前八。 三、青蛙王子的总部、生产基地以及唯一的经营分公司所在地均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公司声称自2008年以来,其每年的纳税金额都超过了1000万元,然而根据漳州市政府所公布的年度本地纳税大户名单 (注:纳税金额超过1000万元),在2008年至2012年间,青蛙王子仅于2012年出现在该名单之列。

四、青蛙王子的2012年年报显示,公司对其前五家大客户的销售额为2.23亿元(平均每家的采购金额为4500万元),占公司总销售额的14.2%。而相关工商资料表明,前五大客户中的四家(包括第一大客户)与青蛙王子在2012年里发生的平均采购金额仅为1100万元。

五、青蛙王子的财务数据“好得令人生疑”。2007年至2012年间,青蛙王子增长达700%,但同期行业整体的增长仅为100%。同时,青蛙王子89%的ROIC(投入资本回报率)也远远高于同行,如上海家化(39%)、宝洁(16%)和Pigeon贝亲(22%)的水平。

公司存财务造假嫌疑/

综合上述五大疑问,Glaucus认为,去年底,强生全资收购了Elsker,这是一家与青蛙王子旗鼓相当的竞争企业。强生支付的收购价格为6.5亿元人民币,也即Elsker12个月销售额 (5亿元人民币)的1.3倍,Glaucus认为,青蛙王子2012年的真实销售最多不超过3.9亿元人民币,若以此为基础,同样以1.5倍计算,则青蛙王子的估值应在7.49亿元左右,即每股0.74港元,即使乐观估算,也不超过0.98港元,仅为青蛙王子停牌前股价4.66元的16%~21%。

其实,这不是Glaucus在以往的沽空报告中给出的最低价。今年1月,Glaucus针对中金再生发布了一份“强烈沽售”评级的报告,同样列出了六大问题,并将目标价定为“0”元。其后中金再生停牌半年,之后香港证监会首次动用212条款,向法院申请将中金再生清盘。在这场战役中,Glaucus可谓完胜。

“香港近年这种报告多了起来。”香港证监会持牌人士、汇业证券策略师岑智勇(微博)对记者表示,投资者应该详细分析报告,做出自己的判断。

但是,一位资深投行人士认为,如果销售额夸大达4倍这一信息属实,那么将是十分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而就沽空报告中指出的纳税额与政府网站数据不符的问题,一位税务专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公司财务造假的可能性很大。(每日经济新闻)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