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快递包裹被掉包
当事人称三个包裹都有问题 EMS客服:只查到一个包裹的问题
昨天,市民戴女士向北京晨报反映称,今年年初她从意大利发快递到中国,价值约23000元人民币(6.0480, -0.0008, -0.01%)的三个EMS包裹内货物均遭到不同程度被盗及掉包。EMS(全球邮政特快专递)客服回应,目前只查看到其中一个包裹的问题,会赔偿寄件人相应损失。
戴女士:意大利寄来仨包裹均有问题
据戴女士介绍,今年1月7日她从意大利米兰邮局向家人寄出三个EMS快件包裹,总价值约23000元人民币。过了一周,其中一件装有Love moschino包的包裹最先寄到其母亲家里。“我母亲收到时,箱子虽完好,但有明显被打开的痕迹。她当时也没有多想,就签收了快件。谁知打开箱子一看才发现只剩下一堆填充用的包装纸,包却不翼而飞。紧接着1月16日第二个包裹寄到了姥姥家,这件大包裹里主要是衣服、裤子,还有两个包。” 戴女士称,当时快递员将包裹送到姥姥家时,也挺纳闷,“这箱子这么大,怎么那么轻啊?”经其家人同意后,快递员当场打开箱子查看,可里面就只剩下了一个包,其他的东西全都没有了。“家人告诉我箱子表面严重破损,有被刀刮开的痕迹,但姥姥当时也不懂怎么处理这事儿,就签了字收下了。”
戴女士表示,自己同一天发出的第三个包裹延误了3天,直到1月18日才寄到小姨家。“小姨收到包裹时,跟我说这个包裹里装的是洗发水和护发素等产品。可我明明寄送的是衣服、包和钱包等,而且箱子还被莫名其妙地贴上了EMS中文的胶带,那都是我不曾用过的。小姨跟我确认后,便拒签了此包裹。”
其他网友:曾丢过价值4万多的包裹
戴女士告诉记者,在寄送每一个包裹前,都会填写一张写明物品名称和价值的保价单。“但是只有第一个包裹里还有那张单子,其他两个快件里的单子都没有了。所以无从理论我的箱子里到底有什么,价值多少。”戴女士坦言,她父母也报了案,但警方表示此事不是他们的管辖范围,无法立案侦查。打电话向EMS投诉要求索赔,但对方总说会受理此事,至今还没有协商出结果。“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填写索赔申请表,然后继续等待。”记者注意到,戴女士将自己的遭遇曝光在网上后,多位目前在意大利的网友也表示丢过EMS包裹。网友“runway-全球购”称他去年9月曾丢过价值4万多的包裹。“奶酪的梦”也称“去年从意大利寄快件丢过三个EMS包裹”。
客服:会赔偿相应损失
北京晨报记者近日多次拨打全球邮政特快专递(EMS)客服电话,邮件查询及邮件投诉平台转接人工服务后均回应“现在坐席繁忙”。记者随后将此情况反映至业务咨询部门,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处于业务旺季,邮件查询及邮件投诉平台可能无法及时接受处理。“我们会尽快向相应部门反馈,届时给予回复。”
昨天下午5时30分,记者得到业务咨询相关负责人回复,她称目前只查看到第三个包裹的邮件问题。“经查询收件人应该收到的东西为三个手提包、两个钱包、一对耳环、一副胸针以及一件毛衣。但实际上收到三套化妆品(洗发水和护发素等产品包括在内)。”该工作人员对此解释称,“可能在寄递邮件时两个行程单贴错了。经查看反馈信息,此邮件于1月18日到达大柳树分公司时已经破损,且内部携带破损单,邮递员曾与收件人联系但已拒收,且大柳树分公司方面已与收件人核实过此情况。”工作人员表示,“该邮件可能从意大利发往北京时就已经破损了,但还不能确定。此邮件会退回意大利,目前正在北京处理中心进行相应处理。”对于赔偿问题,工作人员称,“此邮件为国际邮件,我们会以申报物品的实际价格加上邮费赔偿给寄件人。”但问及具体申报价值及接收时间,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是按照步骤进行赔偿,届时定会与寄件人联系。(新浪)
晨报96101热线新闻
记者 樊一婧
线索:辰先生
- 宝马在韩召回 涉及525i等21款车型 2014/02/07
- 春节零售餐饮销售额6107亿 大众消费成主流 2014/02/07
- 网购年货成为一种流行 北漂一族占多数 2014/02/07
- 食药总局提醒勿滥用制氧机 无证据证明吸氧保健 2014/02/07
- 网民支付宝网络对账单晒出消费新动向 2014/02/07
- 云浮市企业商务信用授牌大会
- “双十一 ”光棍日的 “骚动”季节 ...
- 6000万话费!折射应用市场乱象
- 2013行业信用评价推广与应用研讨会
- 消法20年大修 亮点大盘点
- 凝聚诚信力量 实现中国梦想
- 新西兰“肉毒杆菌”乳品事件
- 肯德基麦当劳食用冰块比马桶水还脏
- 电商税否 解读后商业时代损益表
- 国富泰招商银行共推中小企业增信融资贷...
- 商务信用研究中心
- 国富泰网络信息搜索暨舆情监测情报分析...
- 国富泰信用服务白皮书(V2.0)
- 儿童节遥想:何时能还孩子一片净土?
- 羊肉掺假门再创国人消费信心
- 农夫山泉“标准门”折射中国市场三大缺...
- 国富泰与360战略合作发布会
- 有多少潜台词隐藏在“限奶令”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