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各大移动支付平台相继推出延迟到账服务,似乎为避免遭遇电信诈骗提供了一份“后悔药”。近日,有读者向记者反映称,自己虽选择了延迟到账,但依然未能避免被骗,甚至很难联系客服。记者体验发现,在一些支付平台,所谓延迟到账功能,并不能实现撤销交易,一旦被骗选择转账,钱款依然会进入对方账户,只是延迟一段时间而已。
去年12月1日起,银行全面提供转账受理后24小时内可撤销和延迟到账服务,随后,各大支付平台也推出类似服务。延迟到账这个看似细微的变化,虽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些许不便,但对于一时糊涂被骗的人而言,无疑是挽回损失的灵丹妙药。然而,相较银行的“说到做到”,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平台的“可以延迟但不可撤销”就毫无诚意可言了。
移动支付平台声势浩大地推出延迟到账,不外乎是标榜自己的资金安全性和责任担当。但此项服务的核心是可撤销转账,如果不能在发现被骗后及时让资金原路返回账户,延迟的意义何在?更尴尬的在于,一些自以为有保障的用户即便心有疑虑,也会自恃延迟到账而选择转账,受骗后才知于事无补,两手一摊自称爱莫能助的平台方,算不算诈骗者的帮凶呢?“后悔药”变成“毒药”,让受骗者无力诈骗者得利,何以成了移动支付的打开方式?
转账后发现被骗及时撤销,让资金原路返回,真有那么难?从技术层面上而言,压根不是难事,关键在于平台方是否愿意。然而,发现被骗后,联系客服都成了难事,可见平台方压根就没把防骗当回事,否则怎么连反馈渠道都无法保证畅通呢?花架子式的延迟到账变成了逗你玩。
移动支付的飞速发展,为我们带来很多便利,同样也为电信诈骗提供了更多的可乘之机,平台方如果不能担起责任,从用户角度出发做好防骗措施,信任一旦缺失,到头来只会自食恶果。坑用户就是坑平台自己,但愿糊弄消费者的“后悔药”赶紧“下架”,自作聪明的移动支付平台,别再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与此同时,防骗宣传和打击也得走到前面,唯有助民众练就一双慧眼,再辅之相应的技术手段,方能真正扼制电信诈骗的“喉咙”。
- 用诚信的力量助推文明 2017/09/15
- 我国将研究缺陷产品召回立法 加强全面质量监管 2017/09/15
- 政务信息系统加快整合共享 发改委初步实现12个大系统目标 2017/09/15
- 《“十三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解读 2017/09/14
- 国家发改委:重点查处电商虚假打折行为 2017/09/14
- 社会惩戒到底有多严?诚信体系建设体现...
- 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培训会成功召开。
- 国富泰与您共建"诚信之壤"
- “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启动大会暨中国盐...
- 第五届全国商务诚信建设大会 暨“互联...
- 电商“双11 ”有诚信才有未来
- 我国建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倒逼企业诚信...
- “6.14信用记录关爱日”完善征信体...
- 疫苗之“殇”?暴露的是社会诚信缺失的...
- 信用监管体制缺乏 “百度推广”深陷信...
- 2015年国富泰信用工作时间轴
- 第四届中国行业信用评价结果推广与应用...
- 双十一走过“七年之痒” 电商诚信为首...
- “中国企业经营信用累计认证”正式落地...
- 国富泰参与联合国论坛 引领中国信用走...
- 第四届行业信用研讨会
- “吃人电梯”何时休?事故频发谁之过?
- 互联网+大时代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