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金先生反映:日前我在一家酒店用餐,因喝了酒不能开车,所以便通过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也就是“APP”预约了某代驾公司替我把车开回家。预约时说好费用60元,可代驾司机送我到家后,却强行索要了100元。事后我向消保委投诉,经调查,原来是“山寨”APP捣的鬼,司机则是专门守候在酒店外的“黑”代驾。
安顺路李女士反映:时近高考,智能手机APP库中的“高中文理科汇”等真题测评软件十分走俏,我为即将高考的女儿下载了一款。没多久,我发现APP每天不断推送广告。我请手机工程师进行测试,发现其竟有私窃手机内通讯录、短信、网购等个人信息的功能。这令我十分忧虑和愤怒。
记者随访
■本报记者 张家琳
随着手机智能终端的普及,订票、挂号、打车、餐饮、搬场、钟点工、代驾……手机APP各类应用几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据统计,仅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日均启动APP时长就达116分钟,接近2个小时。可消费者在享受APP的便捷服务时,是否真的可以万事不愁?
据闵行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等介绍,目前手机APP各类应用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李鬼”横行。山寨APP名称、图标设计往往与正版大同小异,有的仅在图标的字体、底色、形状等方面略微变化,一般很难察觉。比如眼下股市行情看好,据5月下旬发布的《2015中国移动支付安全绿皮书》,今年一季度,在352个假冒手机APP 中,两款著名手机炒股软件被假冒了123个。
缺乏规范。以移动医疗APP为例,《2014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展状况蓝皮书》显示,我国移动医疗APP现已达2000多款。尽管国家卫计委明确规定,进行远程医疗必须是医疗机构对医疗机构,进行远程医疗的医生必须在本单位进行。可目前用户在医疗客户端上获得的处方建议,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一旦误诊或出现用药问题,患者很难找到责任主体。
大量软件提供方还单纯模仿其他APP的界面和功能,造成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以致国家版权局明确将规范APP定为今年的工作重点。甚至还有不法分子利用手机APP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安装带有“木马”的手机APP,通过快捷支付功能,实施银行卡盗刷。
歪门邪道难被追究。APP市场的混乱与相关审核机制不健全密切相关。当前手机APP从产品开发到上架下载,往往靠第三方商店、平台自行检测。而后者为抢夺用户资源,在内容、技术上往往没有严格把关。即便问题APP被投诉举报,也只是被责令从第三方平台下架,很少被追究责任。
伴随着手机APP等移动智能应用的不断升级,法律界人士呼吁尽快出台APP相应的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服务提供者、使用者、监管者等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广大网络消费者的权益。
相关链接
北京率先大力整治APP乱象
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在2014年11月召集了50多家移动客户端、APP应用商店、APP工场,签署服务自律公约和承诺书,在全国率先大力整治APP乱象。未经用户本人同意,相关企业不得擅自收集、使用和保存用户个人信息。全面推行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制度,对APP软件的上传者、运营者和发布者进行真实身份信息验证。严重违约者可被行业禁入。
- 冒充网店客服骗取密码验证码 警惕诈骗手法 2015/06/08
- 空气净化器市场“虚火大” 提醒不要迷信高价 2015/06/08
- 泰笛洗涤洗衣缩水 公司派人堵门善后引不满 2015/06/08
- 上交所通报“公开信事件” 上海宝银涉嫌违规 2015/06/08
- 马自达安全气囊存缺陷将在全球召回或达203万辆 2015/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