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社会信用 > 正文
分享到:
    
社交途径诈骗增至六成 “晒信息”惹祸上身
2016-02-14 10:49:20 来源:通信信息报
网络欺诈一直威胁着互联网的安全,而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不法分子更加猖狂,欲趁着年底“大捞一笔”。“红包诈骗”、“熟人社交欺诈”等方式层出不穷。

网络欺诈一直威胁着互联网的安全,而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不法分子更加猖狂,欲趁着年底“大捞一笔”。“红包诈骗”、“熟人社交欺诈”等方式层出不穷。猎网平台发布数据显示,社交平台成为网络诈骗最主要的途径,占比高达六成。

网络社交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社交用户规模的扩大以及犯罪手段的不断翻新,打击治理社交网络上的诈骗犯罪活动变得更加紧迫。而这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网络监管,社交网站也应自律,同时,用户也要提高警惕,谨防被骗。

社交平台成为诈骗的温床

打开智能手机,QQ、微信、微博……各种社交软件琳琅满目,可以说,我们已进入了全民社交的年代。但就是这样一个日益普及的应用,也渐渐被不法分子盯上,成为诈骗的重要途径。

网络诈骗平台“猎网平台”近日发布了《2015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在过去的2015年,社交平台成为网络诈骗最主要的途径,占比高达59.3%,其中QQ以93%的绝对比重占据第一。另据腾讯安全中心披露,2015年,微信累计处置违规公众账号12万个,清理公众平台不法信息15万条;QQ处置违规群组10万个,QQ空间删除不法信息20万条。

令人担忧的是,春节将至,网络欺诈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扬子晚报》报道,阿里钱盾近期就监测到多款假冒红包的病毒和近万条红包欺诈类短信,用户一旦中招,可能会导致账号被窃、密码泄露以及财产损失。据互联网安全业内人士表示,不少网友都收到朋友发来的一类“助力”红包,想帮朋友提现,需要先关注红包页面上的“公众账号”,然后进入新的“授权”页面,上述写明,需要向开发者提供“权限”即可继续操作,权限要求获得你的信息。一时疏忽,就会被不良商家记录基本信息甚至隐私。

“红包诈骗”只是利用社交途径实施诈骗的一种方式,利用熟人关系实施诈骗的案例亦不在少数。例如,伪装成某公司老总,并在社交平台加其员工为好友,命令员工给特定账户转钱。网络黑产研究专家毛晟斌称,“现正值年末各公司清账时间,提醒企业财务出纳人员尤其注意此类新型诈骗形式。”

“晒幸福”致信息被窃取

相对于传统的诈骗方式,网络社交中的骗术更加肆无忌惮。

其一,社交平台成为诈骗的热门途径,主要是因为其进入门槛低、便于日常生活交流,拥有广泛的用户基数。据艾瑞监测最新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社交网络PC端月度覆盖人数近5亿,移动端月度覆盖人数超过3亿。对不法分子而言,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虚假信息,可以达到“病毒式”传播的效果,易于操作并扩大影响面,可以让更多的人“中招”。

其二,当下越来越多的用户喜欢在社交平台上“晒幸福”、“晒心情”,其中不少智能手机还开启了定位功能,发微信、QQ、微博都能显示出其具体的地理位置,殊不知这已经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暴露。事实上,在社交平台上因“晒孩子”出事的事件时有发生。晒孩子照片的时候可能会无意提到孩子姓名、年龄、学校等信息,这无形中已经将孩子置于危险境地。值得一提的是,朋友圈等五花八门的测试游戏也是不法分子手机用户个人信息的一种方式。

此外,目前的法律对网络诈骗缺乏足够的威慑力,如《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犯罪。诈骗罪的数额较大以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为起点。多数情况下,社交平台的诈骗金额未达定罪标准,这给不法分子留下了法律漏洞。

保障社交安全需打防并举

在这个全民社交的时代,社交网站或社交应用成为了犯罪分子实行诈骗活动的高发地,这将给用户的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亟需得到有效的治理。

《中国网络诈骗犯罪大数据研究报告》表示,个人信息泄露严重是网络诈骗得以猖獗的重要原因,为网络诈骗提供了天然温床。因此,保护个人信息刻不容缓。相关部门应该针对网络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关的信息保护安全法。而消费者自己亦需提高信息保护意识。

网站存在安全漏洞是导致用户信息泄露的主要原因。中国最大的漏洞播报平台补天漏洞平台2015年发布数据显示,由于网站漏洞一年或导致55亿条信息面临泄露,而网站漏洞修复率却不足一成。因此,社交网站或社交软件开发商也要承担起保护用户隐私的责任,从技术层面为网民筑起防护网。各方要通力合作,捂紧用户的钱袋子,让用户过上一个安全、快乐的年。(通信信息报 )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