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民政部正式公布《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慈善组织应在民政部门统一提供的信息平台“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公开有关情况,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每三个月至少公开一次募捐情况,慈善组织不及时公开或公开事项不真实,个人或单位可向民政部门举报。
民政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李健介绍,《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已于日前召开的民政部部务会议上通过,将自9月1日起正式施行。“信息公开是慈善组织的基本义务,不仅要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也要接受社会和司法部门的监督。”李健说,《慈善法》对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义务作出了专章规定,其他各章多个条款中也有明确要求,因此制定了本《办法》。
《办法》规定,慈善组织应当在民政部门提供的统一的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基本信息、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公开募捐情况、慈善项目和信托情况、重大资产变动及投资等交易行为情况等。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应当公开的信息还包括:按年度公开在本组织领取报酬从高到低排序前五位人员的报酬金额;本组织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招待费用、差旅费用的标准。
李健解释,《办法》特别强调慈善组织的重大资产变动、重大投资、重大交易及资金往来要向社会公开。“有关‘重大’财产活动的标准,由慈善组织自我决策并向社会公开,让组织自律和社会监督共同发挥作用。”李健说,《办法》强调了慈善行为中的关联性,将慈善组织与主要捐赠人、管理人员、被投资方等重要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捐赠、资助、共同投资、委托投资、资金往来纳入公开范畴。
记者看到,《办法》不仅对信息公开的平台进行了规定,对信息公开的时间和频次也作出了具体规定。《办法》规定,对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活动,应当在公开募捐活动结束三个月内在统一信息平台公开募得款物情况、已使用的募得款物的用途及用于慈善项目和其他用途的支出情况、尚未使用的募得款物的使用计划。李健补充,如果公开募捐周期超过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前款的相关信息。
在监管方面,李健介绍,如果慈善组织不及时公开应当公开的事项或者公开的事项不真实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可以向民政部门投诉、举报。民政部门依法对慈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和信用惩戒。
- 企业上“黑榜”怎么办?在濮阳“知错能改”可修复信用 2018/08/24
- 甘肃:住院患者“恶意逃费”将被列入“黑名单” 2018/08/24
- 国办发文 从四方面治理校外“培训热” 2018/08/24
- 四部委联合开展打击虚开发票、骗取退税违法犯罪两年专项行动 2018/08/24
- 【诚信建设万里行】“老赖”三年未付抚养费被带走 妻子见状立即还钱 2018/08/24
- 信用助力慈善还需法治护航
- 国富泰邀您乘坐G2017高铁 201...
- “诚信春运”:让回家的路更加温暖
- 聚焦2017电商诚信新进程
- 2017中国商业特许经营信用体系建设...
- 第六届全国商务诚信建设大会成功在京召...
- 公务员诚信建设 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
- 共享单车火爆的背后 折射出诚信的隐患
- 社会惩戒到底有多严?诚信体系建设体现...
- 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培训会成功召开。
- 国富泰与您共建"诚信之壤"
- “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启动大会暨中国盐...
- 第五届全国商务诚信建设大会 暨“互联...
- 电商“双11 ”有诚信才有未来
- 我国建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倒逼企业诚信...
- “6.14信用记录关爱日”完善征信体...
- 疫苗之“殇”?暴露的是社会诚信缺失的...
- 信用监管体制缺乏 “百度推广”深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