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 首页 > 社会信用 > 正文
分享到:
    
有的放矢寻找信用体系建设“突破口”
2018-11-19 09:12:01 来源:湖南日报
近年来,南京推出打造市民诚信卡的试点工程,让原本存于书面和民众口中的诚信成为了摸得着、看得见、能得方便的“有形物”,是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亮点”工程。

在江苏南京,有一张诚信卡,乘坐公交地铁能打折、贷款时可走“绿色通道”、借阅图书时免押金……近年来,南京推出打造市民诚信卡的试点工程,让原本存于书面和民众口中的诚信成为了摸得着、看得见、能得方便的“有形物”,是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亮点”工程。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个人信用制度是由国家建立,用于监督、管理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有序运行的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和行为规范,我国个人信用制度正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而显得日益重要。

但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还存在诸多瓶颈。第一个要解决的是法律问题。比如,什么人可以采集个人信用信息,怎么采集?披露信用报告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如何保护个人隐私?这些问题,尚无相应法律予以明确。另一个瓶颈是意识。比如一些企业信用意识淡薄,有法律顾问、财务总监,但很少有风险管理总监。信用体系建设遭遇瓶颈,也与我们的社会化流程设计有关系,比如政府部门各自为政,形成了信息孤岛,政府职能过于集中,第三方资信机构发展空间相对狭小。

强化信用体系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哪里?有专家认为,首先要从市场需求中寻求答案。例如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随着房贷量的提高、信用卡数量的增大,信用报告查询量逐年上升。典当、个人信托、担保等机构正逐渐成为银行以外的授信主体,征信产品的嵌入使用面越来越广,这就是市场需求;其次,要与政府优惠政策配套。比如对政府财政支持的低息、免息、减税、免税等优惠政策,信用服务机构要介入和参与;再次,要适应正在变化的社会管理流程。如在人才招聘中,信用体系可以成为替代传统档案的支撑点之一。

信用是民事主体的“身份证”,是其经过日积月累形成的无形资产。在个人信用还不能完全法律化时,还有必要借用社会舆论力量和道德评判标准来督促信用的履行,有的放矢寻找信用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