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疫”期间,有些不法分子打起了歪主意,实施新型金融诈骗。随着3·15消费者权益日渐近,北京银保监局、黑龙江银行业协会等发出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预防金融诈骗。与此同时,互联网巨头积极研发黑科技,守护老百姓的金融消费安全,让花样百出的新型金融诈骗无处遁形。
北京银保监局在风险提示中总结了四类典型骗局。
一是低息贷款型诈骗。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发布可代理申请“额度高、利息低、无抵押、下款快的政府疫情专项贷款”的虚假信息,诱使有资金需求的公司或个人申请贷款,然后以提前收取中介费、保证金等为由实施诈骗。
二是投资理财型诈骗。如借助“区块链”概念发行冠状病毒加密货币Coronaviruscoin等虚拟货币,宣称筹集的资金用于在境外建造口罩、防护服工厂,或用于研究生产冠状病毒疫苗,并许诺高额回报,骗取受害人钱财。不法分子利用部分老百姓在疫情期间旺盛的投资需求,通过网络聊天室、微信群向投资人推荐私募基金、指导买卖股票、期货等,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交易软件并开户投资。
三是盗取信息型诈骗。如通过向受害人手机发送虚假“退改签”短信,诱使受害人拨打短信中虚假客服电话或点击不明链接,按其提示操作,提供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将卡内余额转走。或通过社交软件、二手交易网站等渠道发布虚假的售卖口罩、防疫物资等信息,转账收取消费者费用后将受害人“拉黑”,或在钓鱼链接中诱使受害人输入个人敏感信息,导致消费者财产损失。
四是非法集资型诈骗。通过虚假网站和微信等社交软件,冒充慈善机构、民政部门、医院、爱心人士等向消费者发送“献爱心”的虚假募捐信息,利用群众的同情心实施集资诈骗等。
此前,银保监会公布了不法分子在疫情防控期实施诈骗的典型手法,并提示消费者在涉及银行卡转账、汇款操作时要提高警惕,安全用卡;要注重保护个人敏感金融信息,不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谨慎进行线上私人交易,保障账户资金安全。
-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应对疫情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好外资项目有关工作的通知》 2020/03/13
- 江苏出台最严食品安全措施 2020/03/13
- 黑龙江省推出多项信用保障措施 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2020/03/13
-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确定应对疫情影响稳外贸稳外资的新举措等 2020/03/13
- 共享信用资源 携手服务客户——国富泰公司为合作伙伴开放信用数据资源 2020/03/12
- 《关于建立家政服务业信用体系的指导意...
- 《关于全面推开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
- 第八届全国商务诚信建设大会即将在京召...
- 《信用修复机制》政策梳理
- 中国商务信用联盟商务诚信论坛暨第二次...
- 2019年两会“信”相关
- 信用生活 奋进中国
- 这次人大常委会会议多重要?这些法律草...
- 第七届“全国商务诚信建设大会”暨“互...
- 《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
- 诚信建设万里行
- 长三角地区深化推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
- 第七届全国商务诚信建设大会暨互联网+...
- 中国商务信用联盟成立大会暨商务信用建...
- 聚焦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指导意见
- 信用助力慈善还需法治护航
- 国富泰邀您乘坐G2017高铁 201...
- “诚信春运”:让回家的路更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