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 首页 > 社会信用 > 正文
分享到:
    
【风险提示】疫情期间需警惕四类典型骗局
2020-03-13 09:24:23 来源:中国信用
在抗“疫”期间,有些不法分子打起了歪主意,实施新型金融诈骗。随着3·15消费者权益日渐近,北京银保监局、黑龙江银行业协会等发出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预防金融诈骗。


在抗“疫”期间,有些不法分子打起了歪主意,实施新型金融诈骗。随着3·15消费者权益日渐近,北京银保监局、黑龙江银行业协会等发出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预防金融诈骗。与此同时,互联网巨头积极研发黑科技,守护老百姓的金融消费安全,让花样百出的新型金融诈骗无处遁形。

北京银保监局在风险提示中总结了四类典型骗局。

一是低息贷款型诈骗。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发布可代理申请“额度高、利息低、无抵押、下款快的政府疫情专项贷款”的虚假信息,诱使有资金需求的公司或个人申请贷款,然后以提前收取中介费、保证金等为由实施诈骗。

二是投资理财型诈骗。如借助“区块链”概念发行冠状病毒加密货币Coronaviruscoin等虚拟货币,宣称筹集的资金用于在境外建造口罩、防护服工厂,或用于研究生产冠状病毒疫苗,并许诺高额回报,骗取受害人钱财。不法分子利用部分老百姓在疫情期间旺盛的投资需求,通过网络聊天室、微信群向投资人推荐私募基金、指导买卖股票、期货等,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交易软件并开户投资。

三是盗取信息型诈骗。如通过向受害人手机发送虚假“退改签”短信,诱使受害人拨打短信中虚假客服电话或点击不明链接,按其提示操作,提供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将卡内余额转走。或通过社交软件、二手交易网站等渠道发布虚假的售卖口罩、防疫物资等信息,转账收取消费者费用后将受害人“拉黑”,或在钓鱼链接中诱使受害人输入个人敏感信息,导致消费者财产损失。

四是非法集资型诈骗。通过虚假网站和微信等社交软件,冒充慈善机构、民政部门、医院、爱心人士等向消费者发送“献爱心”的虚假募捐信息,利用群众的同情心实施集资诈骗等。

此前,银保监会公布了不法分子在疫情防控期实施诈骗的典型手法,并提示消费者在涉及银行卡转账、汇款操作时要提高警惕,安全用卡;要注重保护个人敏感金融信息,不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谨慎进行线上私人交易,保障账户资金安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