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排查涉高频交易 监管层拟酿新规补漏
光大证券(601788.SH)“乌龙指”事件造成的影响已基本尘埃落定,但由此引起的行业反思和监管重构却远未结束。
实际上,包括风险排查、应急演练与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工作,都已在相关机构悄然展开。
记者近日从监管层相关人士处获得的信息显示,监管层未来或将推出证券公司信息技术管理规定,涉及到程序化交易等效率与风险平衡的议题,也已经在监管层的推动下研究铺开。
排查与演习有序推进
光大证券异常交易事件掀起的漩涡,波及的已远不止资本市场,在上周五调查结果公布之后,其涉及到的程序软件设计与管理模式甚至在一众程序员群体中都掀起了讨论。
在这些专业人士看来,此次事件涉及到了几个关键的软件开发使用流程管理问题:从披露的情况来看,软件的开发、测试合二为一,超短的开发周期和缺失的测试环节,线上实测,乃至金融IT交汇技术管理等诸多方面都有不足,“金融也确实需要技术支持”。
“从光大证券事件反映出交易所的软件系统还是相当先进的,而券商端的软件却由于甲方的强势和赶进度导致质量严重缺陷,低廉的开发费、超短的开发周期和缺失的测试环境,任何一个天才的程序员也无法保证万无一失,何况很多时候还是边开发边测试。”程序员们纷纷透露业内生态。
这意味着,在目前量化投资、程序化交易等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金融与IT如何融合发展或是关键桎梏。
在证券期货行业内部也随之开始了反思,事发后两个星期内,针对程序化交易引发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监管层已经开展了从券商到基金的全方位风险排查。
“光大事件出来之后,在排查中接触到的机构都反映光大事件给了他们很大的警示,大家都怕有漏洞。”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透露。据其介绍,这是一场摸底调查,其中也涉及到高频交易的采用数量,就最新摸底进展而言,这个数目并不多,已掌握的或在20家左右。
这点从8·16光大证券“乌龙指”后跟风买进的机构数量也可得到启示,当日,有1613户机构投资者跟风买入,买入金额65亿元。
“从当时的盘面上来看目前采用程序化交易的应该不多。”业内人士指出。
除了排查之外,应急演练也已经铺开。证监会安排,由中登公司和沪、深等交易所于上周六组织了2013年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应急演习,这场每年例行进行的演习在这个时刻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参与演习的券商人士透露,该场演习从上午开始到下午三点前结束,其内容包括行情突然中断、恢复等过程的应急测试。
亟待制度建设
业内人士坦言,无论是排查还是演习,实际上都很难完全捕捉到类似光大证券此次事故中的细微漏洞,本质上还是需要风控体系的升级改进来解决。
实际上,在光大证券此次事件之前,监管层刚刚完成一年一度的券商全行业现场检查,包括自查、派出机构证监局检查、证监会机构部抽查等三个环节,历时多月。
光大证券异常交易被遗漏的原因,恰恰在于此前被报道的策略投资部“独立王国”体系,其从信息技术到风控管理皆在整个公司的整体风险合规管理体系之外,这事实上正是本次事件产生的重要原因。
而对此,监管层显然也已经注意到如何查漏补缺。首先就是在目前高频交易等程序化交易已成趋势下的风控监管。
“高频交易是个新兴事物,对于参与的机构而言,如果限制太多很难实际操作,这是客观现实。如果完全将现有的别的业务的风控和合规制度覆盖上去,可能会对交易产生一定的影响。”业内人士指出。
而监管层未来的方向或是建立有针对性的、兼顾效率与安全的风控要求。
“这一块我们也在组织相关的部门和证券公司来研究。以前针对这种新型交易的监管模式确实欠缺,只是一些比较宏观的风控指标,微观的就没有。”前述接近监管层人士指出。
而这或是一种需要仔细研磨边界的监管模式,程序交易是通过技术来实现的,既需要有技术安全规范来约束,但程序交易业务本身也有规范,这种规范技术不能超越它,两者需要仔细权衡。
“接下来可能要出台效力、法律层级比较高的一些规定,因为只有行业自律、规范性的文件来规范约束,不够引起行业重视。”上述接近监管层人士指出。
这其中或包括证监会未来会推出的一项法规—《证券公司信息技术管理规定》。“最好是尽快推出,然后做出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规定。”上述人士指出。(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