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拟设稀土违法“黑名单” 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一场自上而下的稀土整治“风暴”已经展开。《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从工信部权威人士了解到,工信部正准备以“专用发票”为线索,对国内涉稀土的开采、冶炼分离和贸易企业进行大规模的专项排查,逐一登记,并根据检查情况建立稀土管理“黑白名单”,分门别类进行管理,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与历次检查有别的是,本次稀土整治对象,不仅包括包头、赣州、广东等稀土矿产地的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企业,一些上海、北京等稀土贸易公司也在检查范围之列,共计1594户。
“一旦发现稀土违法违规行为,除了地方主管部门进行关停整顿等处罚外,上述稀土企业将登记纳入稀土‘黑名单’,包括企业负责人(老板),将成为工信部和地方政府重点监控对象,并和地方政府问责制相挂钩,严防‘死灰复燃’。”上述人士说。
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我国实行了较为严格的稀土开采和生产管理政策。但是在暴利的诱惑下,游离在监管之外的“黑稀土”产业链条却不断壮大,不仅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同时也给稀土整合带来很大难度。
中国稀土协会秘书长马荣璋曾忧心忡忡地说,目前全国非法稀土产能已经接近合法企业的总和。以2012年为例,南方中重稀土矿产品的指令性计划总计1.34万吨。但是据稀土行业协会统计,南方矿2012年至少生产了3.7万吨,由此可推出南方冶炼分离企业获得的离子矿有70%来源不明。
令人更为担忧的是,从以往的情况看,往往是打击生产销售“黑稀土”的专项活动一过,不法分子就又开始猖獗起来,一些稀土非法开采、冶炼分离厂也在“风头”过后死灰复燃。个别地方政府也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思维,打击不积极,还违反国家稀土产业政策越权审批稀土冶炼分离项目,甚至纵容非法生产加工稀土的行为。
“我们就是要解决屡禁不止的问题,摸索出一个更有效的监管机制。”
前述权威人士说,日前工信部已经将去年以来使用过稀土专用发票的企业名单,按照企业登记注册地下发给当地政府,并且要求各个地方主管部门对所有涉稀企业对稀土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和下游客户情况填写核查表,第一阶段的地方自查要求在10月份完成,随后进行第二阶段的八部委联合检查,最后建立数据库并对稀土企业进行分别管理,对于一些有污点或者屡次违规的企业(负责人)要求地方政府挂牌督办,并且实施问责制。
“首先是堵住源头,通过对矿区的保护和开采及冶炼分离企业的监管,防止非法开采或者超指令性计划开采的稀土矿和氧化物产品流向市场;其次是严查流通,通过对稀土贸易企业进货来源和销售记录进行登记排查,一旦发现贸易企业销售来源不明的产品将进行查处,防止贸易企业成为黑稀土‘漂白’的工具。”一位工信部稀土检查组官员说。
8月26日至30日,《经济参考报》记者跟随工信部稀土检查组到包头进行调研获悉,一些铁矿选场曾经非法从事稀土冶炼分离,曾经在稀土价格高涨时期赚得“盆溢钵满”,在当地主管部门的严打之下现在已经被强制关停数月。记者看到,位于乌拉特前旗农场境内的多家涉及稀土浮选的企业都是以“铁矿回收、海绵铁”等名义,巧妙回避了政府监管,厂房内外都是灰尘和杂草,现场的稀土浮选设备工艺非常简陋,且基本没有任何环保设备。
“为了逃避监管,这些非法的选矿厂都会选择一些人烟稀少、偏僻的地区和山里,这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一些厂区基本上除了当地举报外,根本没办法发现。”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指着一个已经废弃的露天选矿厂说,“这个地方平时根本进不来车,徒步都要走一个多小时,隐蔽性非常强,他们都是用铲车先把路铲平再运送稀土矿。”
“我们下一步对于稀土整治的力度会加大。除了配合这次专项整治外,我们一方面要对稀土产业发展出台整体规划方案,加快包头稀土产业整合发展并向深加工延伸,同时要加强对尾矿库和白云鄂博矿区的管理和治理力度。此外一旦发现非法开采、盗矿、冶炼分离等情况将严肃查处。”包头市副市长徐德林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