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风险雷达舆情监测系统搜索,该文章在24时内点击54654次,回复7条。
原文链接:http://finance.ce.cn/rolling/201205/28/t20120528_16881577.shtml
5月份是租房市场的旺季,不少房屋中介人员走上街头,打出各式广告招揽客户。
然而,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在北京等城市采访发现,由于租房市场“僧多粥少”,有的中介人员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不仅没有体现诚实信用的商业理念,相反设置一些陷阱诓骗客户,亟待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关注。
发布虚假房源,引诱客户上当
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区路边,一则中介广告上的房源售价比周边均价低了近三分之一。当记者询问该套房时,正在旁边“蹲守”的中介人员却表示该房已租,不过可推荐另一套同样“优秀”的房源。随后记者又询问广告上的另一处住房,也被告知“已租出”。
网上租房也会遇到这种情况。记者在赶集网随机查询到一套带有照片的三居室住房,且注有“本人保证房源真实性”等字样。当记者致电时却被告知这房是另外一个小区的。中介表示,“房子都一样好,我可以带你看。”记者随即赶往这一小区,发现照片中小区的绿树、车位全不见了,中介报价也明显偏高。
记者致电查询另外五处房源,发现前两处房不是广告上说的房源,第三处房价提高了,第四处房被告知已租出,最后一处房主不在暂时无法看房。
一名曾经做过房屋中介的魏姓女士对记者说,其实这些手段业内人皆知,如今中介间竞争激烈,当租房者通过广告或网络找到中介,中介便会想方设法“粘”上你,并游说你租其他住房。
业内人士指出,在限购政策下,租房市场日益火爆,使房屋中介手中的房源成为一种筹码,有些中介借此虚构房源,诱使租房者洽谈签约。本该为消费者提供租房咨询、经纪等服务的中介人员,此时变成了“引君入瓮”诱导者。
中介服务费外,还要支付杂费
除了虚假房源这一损招,魏女士说,在你第一步上当之后,中介就开始“拍胸脯、作保证”,进一步诱导你上当,如签订合同及付费之后,中介还要收取高额杂费。
2011年,在京工作的黄河经由“我爱我家”租房,被中介收取了一千多元卫生费。黄先生说,签订租房合同前,中介人员态度很好,再三强调“我爱我家”是一家大公司,服务不会差,而且店长承诺房租中包含每个月打扫一次卫生的服务。
然而,消费者一旦入住,“要钱的”事儿接踵而至。黄先生说,刚入住中介就来收取房间清洁费。“中介的态度转了一百八十度,还威胁说如果不交就得‘搬家走人’,并且扣押金。”黄先生无奈之下,交了1460元的卫生费,结果中介只简单打扫了两次卫生。“相当于每扫一次收费730元。”黄河说。
据了解,其他租房者抱怨中介收清洁费的方式还有每人日付一元、全套房月付200元等,花样各不相同。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指出,目前监管机构对房屋中介处罚力度不够。“而中介往往通过一两单业务就可以弥补处罚。”为此管理部门要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对长期被投诉的中介机构采取暂停业务等行政处罚,加大其违规成本。
风险雷达舆情监测系统(yuqing.bcpcn.com)利用上千台服务器组成的云计算处理平台,采用全球独创的专利技术“PeopleRacnk”算法,所开发的舆情监测系统支持对海量信息库的高效搜索以及对于各种论坛、贴吧、博客等网站进行垂直抓取;对发现的数据进行逐条质量评价与分析,自动过滤掉无价值的信息,降低数据冗余,提高监测精准度。对抓取到的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从而为政府和企业客户提供精准有效的互联网舆情数据服务。
区域商务信用平台(www.bcpcn.com)的信用投诉处理功能,拥有专业投诉受理团队及百余名公益律师咨询团,消费者可通过在线、电话、邮件、QQ等方式进行免费投诉。对“实名投诉”采用“每诉必答”,督促企业处理,并最大限度的维护消费者权益;涉嫌违规、违法的提交相关部门处理。投诉处理结果将纳入认证对象的信用记录,并及时酌情调整信用评价结果。投诉处理通过广大消费者的监督和第三方审查评价,将有效帮助地方政府(商协会)加强对本地、本行业市场内企业的监督等工作,可以实现分类监管、惩恶扬善、优胜劣汰等长效机制,有效塑造本地、本行诚信商务环境。
- 【贴吧】深圳举报政府采购违规行为最高可奖十万元 2012/06/08
- 【贴吧】广州拟建企业信用黑名单制度 2012/05/31
- 【论坛】食品、玩具、早教领域诚信问题集中 2012/06/05
- 【论坛】家乐福取消无条件返利 2012/06/05
- 【贴吧】散装蛋“生日”不明一次别买太多 2012/06/12
- 【社区】“太子乐”等婴儿奶粉 检出夺命菌 2012/06/11
- 【贴吧】“立顿”袋泡茶被曝含高毒农药 2012/06/11
- 【博客】深圳累计缴费需满25年 断3月清零 2012/06/08
- 【贴吧】稀土协会悬赏征集违法线索 治理行业乱象 2012/06/06
- 【微博】加多宝向广药发起“反索赔” 2012/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