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 首页 > 信用工作 > 正文
分享到:
    
严惩数据造假尚须法律护航 加大问责力度
2017-02-23 08:44:35 来源:中国信用
1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指出,应该说全国的统计数据是真实可靠的。

1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指出,应该说全国的统计数据是真实可靠的。个别地方、个别数据存在的造假问题,只要一经发现,就会坚决制止,根据法律法规加以处理,毫不手软。

1月17日,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求发代表省政府,在辽宁省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对外确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消息一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就辽宁省财政数据造假问题,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辽宁省能够公开对外确认财政数据造假,直面问题不遮丑、不护短,值得肯定。财政部将采取进一步措施,坚决防范和制止财政数据造假。

辽宁的这份坦诚与公开的确值得肯定。多年来,地方“GDP”增速高于全国、总量大于全国”的统计乱象,早已引发公众质疑。有专家指出,统计数据关乎政府公信力,也是决策层制定政策、经济研究者分析问题的基础。

继2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赴国家统计局调研时,提出要对统计造假的领导干部对统计造假实行“一票否决制”后,2月13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再次强调,要从制度上进一步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由此引发各界对于统计制度改革的讨论再度升温。在业内看来,目前中央和地方力推的包括独立办公等在内的垂直管理只是提高统计资料、防范统计造假的其中一步,要想真正杜绝统计数据造假的问题,短期内需要合理调整地方统计局、调查队数据管辖范围,长期来看,则应从根源上破解唯“GDP”论的政绩观。

数据注水乱象

折射地方不良政绩观

《中国信用》杂志记者注意到,中纪委监察部、国家审计署曾披露,2013年辽宁省岫岩县虚增财政收入8.47亿元,超同年实际财政收入的127%。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曾公开披露经检查发现的五种统计造假手段,“个别地方在联网直报中仍然存在干预企业真实独立上报现象,有的编造企业虚假数据、有的要求企业填报虚假数据、有的代填代报企业数据;少数企业也存在统计违法行为,有的未按国家规定填报资料,有的被动填报虚假资料。”

时隔三年后,2016年8月,中央巡视组“回头看”再次重申经济数据造假。《辽宁省委关于巡视“回头看”整改情况的通报》中直接点明:“由于辽宁的政治生态已遭到严重破坏,有些问题积弊较深,彻底扭转仍需时日。”

“数据造假歪风难以遏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部分地方‘唯GDP’、‘唯数据论’的政绩观”,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研究员刘仕国表示,光亮的经济数据带来的政治收益,确实会让一些地方官员铤而走险。

“‘GDP’造假一方面对国家层面制定调控政策不利,另一方面对老百姓民生改善也不利。”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表示。

宁吉喆在国务院新闻办于1月20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于数据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一贯明确,要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全面、及时,这是统计工作者和政府工作者的天职。

改进提高

数据质量任重道远

漂亮的数字也许能撑起地方经济一时的“面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数字所带来的滞后影响逐渐显现,甚至让一些地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陈求发指出:“财政数据造假问题,不但影响中央对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还影响到中央对辽宁省转移支付规模,降低了市县政府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

与此同时,辽宁省数据的扭曲对全国数据以及经济决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沈建光表示,尽管数据修正举措值得提倡,但直接“挤水分”,对历史数据不进行修正的做法,也有很大负面影响。

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截至2016年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8.3%,比2015年10%的增速回落了1.7个百分点。然而,除去辽宁以外的其他省份加总的固定资产增速,截至2016年11月累计同比增长11%,反而比2015年上升了。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沈建光指出,去年稳投资的力度如此之大,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经济情况下滑超出预期的判断上做出的。虽然不能简单地把稳增长稳过头归咎于个别省份数据异常值,但不能否认的是,统计部门缺乏对异常值的警示以及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历史数据修正,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决策层的判断。

统计数据缺失、透明度不高及谎报,不仅为学术界与投资者研究平添困扰,也极大影响决策层政策的有效性。对此,有专家指出,改进提高数据质量任重道远,未来若能从体制上破除唯“GDP”论,才是真正的增加制度自信、缓释外界质疑的关键。

遏制数据造假

须加大问责力度

对于此次辽宁正面承认数据造假事件,不少网民称,辽宁省敢于承认经济数据造假,需要勇气,值得肯定,更应该以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依法严惩统计造假行为,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

承认造假是改变的起点。

对忽悠成风,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忽悠”文化,新一届辽宁省委深恶痛绝。辽宁省省委书记李希强调,“绝不能让‘忽悠’成为文化,要让‘忽悠’没有市场,让忽悠者没有前途!”

在今年辽宁省政府报告中,2015年辽宁财政收入增幅出现了两位数的下降。陈求发解释说,“我们顶着面子上难看的压力,认真地挤压水分,2015年夯实了财政收入数据,2016年以来,努力夯实其他经济数据。”

这样的改变源于严肃的问责制度。2016年8月,辽宁省委在巡视整改通报中指出:“对全省各地区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进行严格评估审核,做到基层数据准确、宏观数据匹配,指标统计数据客观真实。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对经济数据造假的,一经发现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如何彻底遏制部分地方存在的财政数据造假行为,宁吉喆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给出了有力回复。他强调,“个别地方、个别数据存在的造假问题,只要一经发现,就会坚决制止,并根据法律法规加以处理,毫不手软。”

据了解,目前国家统计局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实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从工作层面上,把统计数据的质量作为全方位、全员、全流程各方面的中心任务来加以保证,同时用法律来制止和防范统计数据造假现象。同时,按照中央深改组《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的要求,各级统计部门将加强统计执法、监督、检查,坚决防范和制止个别地方、少数人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行为和现象。

此外,财政部也将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加大对考核结果的应用,强化考核的正向激励作用,引导地方做实各级财政收入。加大问责力度,依法依规对弄虚作假的地区和人员进行问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