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分享到:
    
揭秘保险中介黑幕:兼业代理坐扣保费和赔款
2013-09-29 11:16:54 来源:正北方网
有这样一支规模庞大的队伍,活跃在鱼龙混杂的保险中介市场。头顶“保险兼业代理”头衔,被戏谑为中介市场的“游击队”——相对于专业中介“正规军”,他们小而杂、多而乱。

有这样一支规模庞大的队伍,活跃在鱼龙混杂的保险中介市场。头顶“保险兼业代理”头衔,被戏谑为中介市场的“游击队”——相对于专业中介“正规军”,他们小而杂、多而乱。

然而,正是这批小而散的“游击队”,却不断搅动着市场、挑逗着监管神经。上证报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一些人力资源公司、企业咨询管理公司等保险兼业代理商存在欺瞒投保客户、坐扣保费和理赔款的情况,而这些伎俩竟然成了一些地区中介市场的“潜规则”。

以一揽子服务为幌子

坐扣保费欺上瞒下

在上海等一些地区,不少大型中外资企业会通过人力资源公司或企业咨询管理公司,来外包员工福利计划。而正是打着一揽子服务的幌子,一些具备保险兼业代理资质的人力资源或企业咨询管理公司,暗自做起了稳赚不赔、欺上瞒下的买卖。

“所谓的买卖,其实就是坐扣保费,这在一些地区保险中介市场普遍存在。”一家保险经纪公司负责人直言不讳。他向记者透露称,“这些保险兼业代理公司通过向企业客户收取全额保费,然后向保险公司差额缴纳保费,来坐扣40%至50%的保费。而从始至终,保险公司和投保企业都可能全然不知。”

具体操作方式如下:人力资源公司或企业咨询管理公司先与保险公司签署保险协议,约定团体保险的费率价格(如600元/人/年),然后他们再向企业客户报价(如900元/人/年),从而赚取300元/人/年的保费差价。

为瞒天过海,这些人力资源公司或企业咨询管理公司对此模式进行了巧妙“包装”。对于保险公司,他们投保时会欺瞒说,所有被保险人均是自己公司的员工,他们只是给自己的员工投保团体保险,不存在坐扣保费赚取差价的情况;对于企业客户他们亦隐瞒实情,打着全权外包、提供投保及理赔等一揽子服务为幌子,不会告知企业客户具体的保险公司和实际的保费价格。

多走一道程序

坐扣赔款有利可图

不仅仅是坐扣保费,记者在采访调查中还了解到,一些人力资源公司或企业咨询管理公司还存在坐扣保险理赔款的情况。

据记者了解,一些人力资源公司或企业咨询管理公司在与保险公司合作时,会要求保险公司把企业客户被保险员工的赔款全部先支付到他们公司账上。然后,人力资源公司或企业咨询管理公司再根据自己与企业客户签署的保险福利协议约定,转发给企业员工。

那么,人力资源公司或企业咨询管理公司为何要多走一步程序?一位保险中介业资深人士私下告诉记者,因为,他们通过这一道程序“有利可图”。

据他透露,人力资源公司或企业咨询管理公司与保险公司签署的保险合同中的理赔利益,和与企业客户签署的保险福利协议中的理赔利益存在差异。比如,人力资源公司与保险公司的协议中约定“门急诊医疗险是100%报销”,而与企业客户签署的协议中可以约定“门急诊医疗险是90%报销”。

由于投保企业并不知道人力资源公司与保险公司签署的保险合同中约定的真实理赔利益,因此,人力资源公司通过多走一道简单的程序,就能稳赚10%的差额理赔款。

从上述案例来看,在人力资源公司或企业咨询管理公司欺上瞒下的过程中,保险公司显然不可能被完全蒙在鼓里,甚至扮演着类似“帮凶”的角色。因为根据保险相关规定,保险公司应该把理赔款直接支付给被保险人,而不是中间人人力资源公司。

“其实完全怪我们也有点冤,比如有一些劳务输出人员会挂靠在人力资源公司名下,那么人力资源公司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以替自己员工投保的名义和我们合作,发生理赔后,我们当然是支付给人力资源公司。”不过,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团险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也发现了一些人力资源公司坐扣保费和理赔款的猫腻,加上这些公司压低保费价格,他们已经很少与这类公司进行合作。

兼业代理资格存疑

监管或存空白

在采访中,不少专业保险中介机构负责人向记者直吐苦水:由于这些保险兼业代理机构从中“捣鬼”,导致保险中介机构在客户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大有“游击队”挑战“正规军”之势。

对此,他们疾呼,监管整治刻不容缓。然而,从记者采访了解来看,部分坐扣保费和理赔款的人力资源或企业咨询管理公司可能游离于监管之外,存在监管真空的难题。

近年来,保监会及各地保监局都在整顿清理保险中介市场,由于一些企业资质不良,在他们的保险兼业代理资格到期后,监管部门便不再予以资格续期。因此,实际上有些人力资源或企业咨询管理公司的保险兼业代理资格早已过期,根本不具备为企业安排保险福利保障计划的资格。

“而正是因为这些企业已经不属于保险兼业代理机构,不在保监部门的监管范围,因此便出现了监管真空的尴尬局面。”一位保险中介机构负责人感慨道,“由于保险中介机构的准入门槛远高于人力资源或企业咨询管理公司,如果一旦对后者的违规行为予以放纵,那么对于保险中介市场的长期稳定将是一种无形伤害。”(正北方网)

分享到:
相关文章